社团开团第一天
社团活动的第一次集体活动,正好和县教育督导碰到一块了,所以说今天的活动安排有些紧张。国庆假期,就着手准备社团所需要的材料,把暑假期间在网上购置的200多个葫芦搬运到学校。因为在国庆假期前夕,就和柳校长沟通好了,社团安排在教学楼四楼的科学探究室,环境比开始安排的二年级三班教室好了许多。因为这个社团需要准备的材料是比较的多的,在正常上课的教室里活动,不方便。因此,就和校长商议,决定搬到了四楼。这几天,就思考着,开团的第一节课如何去准备。考虑再三,社团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制度的保障。在这里,所谓的“制度”并不是制度,而是由团员根据我的提议,自主构建起来的“公约”。构建公约,是按照社团的实施方案进行的。由于本社团的招募的团员面向全校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孩子都有,36位孩子聚集在一块,每6位孩子自主围成一组,小组组建形成。为了更好的促进以后的学习活动,我向大家提议,利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自我介绍(小组内)。这一环节,孩子们完成的比较好,彼此之间减少了隔阂,很快就融入到一块了。根据安排,我拿出6张素描纸,分发到6个小组,提出要求,告诉大家,我们这个社团是一个玩的社团,但是玩不是无目的的“瞎玩”,我们玩要玩出高水平来,玩出艺术来。需要一些规则来指引我们,因此,每位成员在素描纸上,写出一条社团规则,然后小组内由一名成员为大家诵读。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观察到,有的组采用推荐方式选出代表发言,有的小组是自荐的方式代表发言的。这一环节,达到了我的隐性测试。所谓的隐性测试,就是我没有指定哪位同学是小组长,由小组的6位成员,自主安排,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对于一部分不善于参与活动学生,我也有了大体的了解,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密切关注这些同学的。36位同学组成的社团,说真的,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理想,班级文化不同,学生的层次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所以在活动中,出现了乱说话的现象,我刻意地在小组汇报活动规则的时候,锻炼他们的倾听能力。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一个倾听的氛围,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营造出“润泽的教室”,而润泽的教室,需要倾听,需要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当一个小组汇报完成后,我随机的找出几位同学重复一下刚才同学的发言。当然,前几位同学回答不上来,这是一定的。因为,他们没有做到倾听,教室内部是乱糟糟的、是吵闹的环境。第二小组、第三小组、亦是如此。慢慢地教室内安静下来了,孩子们注意倾听了,我随机点出的一位同学,能够复述他所说的内容了。此时,我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倾听的方法。在同学、老师阐述的时候,自己注意高度集中,倾听他们说了什么,并且在他们的阐述中,能够感受到什么……根据6个小组的阐述,我们共同梳理出了4条公约。“1.上课安静,注意倾听。2.保持卫生。3.爱护公物。4.团结友善。”可以说,这4条公约,是根据这36位团员书写的内容所提炼出来的共性准则。当然,还有需多内容,还没有明确,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完善。完成的公约组建,开始进行下一步的环节。分发葫芦,当然,我们这个社团的主要材料就是葫芦。每人发放一个葫芦,感受葫芦。从内心深处感受它,倘若对葫芦不喜爱,就没有办法在葫芦上描绘出精美的艺术作品,在下一步的种植葫芦中,就没有办法去行动。在这里,我给孩子提了一个硬性的要求,就是保护葫芦。葫芦分发到自己手中,是完好的,我们以后的社团活动,就是把葫芦当作参与社团活动的“通行证”,如果葫芦损坏以及丢失,就失去了在这个社团的资格。孩子们这时候也许不会理解我的要求,感觉过于的苛刻,如果说不这样要求,无法保障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以及兴趣的培养。谈到兴趣的培养,如何促使孩子们喜欢彩绘葫芦呢?用直观生动彩绘作品,可是欣赏过后,还能够存留多少?对此,我考录着,运用任务驱使的方式,每位团员分发一个文件夹,里面含有5张作业纸,分别是“我收集的资料”、“葫芦故事”“葫芦诗词”、“葫芦手抄报”、“葫芦思维导图”,借用这种方式,促使孩子们被动的去观察了解葫芦。孩子们的求知欲是比较强的,强烈要求进行葫芦彩绘,为了满足他们 的求知欲,我只好硬着头皮让同学们尝试活动。因为我知道,他们在接下了的绘制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给孩子一个试错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一下种种困惑,利用实践完善绘制活动。再一次的发放葫芦,每人一个。这一次分发的葫芦,个头相对来,比较大。能够在上面画出一些精美的图案。孩子们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学习,所以,受到困扰的地方有许多,例如颜料的色彩搭配,构图表现等。在活动中,孩子们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真对自己遇到的困难,采用了多种形式,解决这些难题,再一次的证实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看着这一个个被涂的五颜六色的葫芦,我心里想了很多,“葫芦不大藏天地,孩童虽小绘乾坤!”希望这一个个小小的葫芦,能够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童年。2019年10月11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