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思想最早追朔到西周末年,周宣王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的思想。周宣王又称伯阳父,他不仅第一个提出“和”的哲学概念,而且第一个将气、阴阳,五行结合起来以解释事物现象的人。他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史伯强调“务和去同”,反对去和取同。“和”能促进事物的生长,“同”则阻碍并停止事物的生长。所谓“和”就是不同性质的事物相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和”的前提是承认事物之间的多样性。“和”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
用“和同”这一哲学思想观念看待灵璧石欣赏,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方灵璧石的独特个性,加之欣赏者的学识、修养,爱好、观念的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的灵璧石其欣赏境界是不同的,同一方灵璧石在不同的赏石者眼里就会从不同的欣赏角度进行不同的理解或领悟,产生不同的欣赏效果。有人对此大加非议,实无必要。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允许的差别。如果要求众口一词,千人一调,并设想搞一个箔拦套鳖园套园的横式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达不到的。我认为对灵璧石的欣赏要解决好“和”与“同”的关系问题。在灵璧石的欣赏中所谓“和”就是对不同性质的灵璧石欣赏与对统一性质的灵璧石,不同赏石家的欣赏最终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和”的前提是承认灵璧石之间及赏石家之间是有差别的。灵璧石的性质与人的性格是多样的、不同的。所谓“同”就是不承认灵璧石之间与赏石家的差别性和多样性。为什么不同的赏石家对同一方灵璧石会有不同的见解,欣赏和感悟呢?这里有一个故事,雪天一个人请他的三个朋友去游玩,发现一鹤立于雪,就让三个朋友分别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考查每个人的境界。第一朋友说“我看到了鹤。”第二个人说“我看到了雪。”第三个人说“我看到的是一片白。”从此三人不同的看法的表述中我们认为他们三位都没有原则性的错误,都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从境界上分析,智者看鹤、贤者看雪,圣人看的是一片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的思想。用“和同”哲学分析的话,不难发现它们各自的看法虽不相同,但看的都是“鹤立于雪”之景象,即鹤、雪的和谐状态。对同一事物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第一个人的看法反映了儒家思想,因为儒家的入世思想是想通过自己的作为实现有为的目的。第二个人的看法反映了道家思想,因为道家崇尚自然无为总是让自身回归自然。雪是自然之物,对雪的亲近与注重是自然而然的。而第三个人的看法反映了佛家思想,因为佛家思想主张超脱,四大皆空,看破有无得失放下执着,不计较得失。将白鹤、白雪合为一片白就是一个和的境界,此三种不同看法最终都统一于“白鹤立于雪”之中,可见三种不同性质的看法通过“白鹤立于雪”相结合而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产生一种“大和”的境界。在灵璧石欣赏中也是如此,就是本文中这方名为“较量”的石头。就有不同的欣赏,有人从体育比赛、摔跤的激烈面去欣赏;有人从艺术雕塑的角度去欣赏,而我却从人生感悟方面去欣赏它。老实说就此石而言,从这三方面欣赏都是可以的,就看你的偏爱如何,对每一种欣赏都无可厚非的。原因是几种欣赏都贴近石头本身造型之主体意境。如果硬性让他们按一个标准模式去欣赏是不现实的。这就是欣赏中的“和”的观念。
关于“和同”思索到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发展了史伯的“和同”说。“和如羹焉”《左传•昭公二十年》以调羹作比喻,阐述了“和与同异”的道理。调羹时只有将各种佐料配齐相互调和才有味道,同理灵璧石的欣赏也应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有可”“有否”相互包容,才能欣赏出“和”的境界来。水和水放在一起,就不能调出特别的味道。欣赏灵璧石也是如此,因此“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传•昭公二十年》。欣赏灵璧石若众口一词,象制砖机同一尺寸,那样赏石文化就不可能出现丰富多彩、妙境横生的局面。其结果无疑会阻碍并停止灵璧石文化的发展,按哲学的辩证观点,事物之间普遍存在对立的矛盾,而矛盾的双方又存在相济相承的和谐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反映事和物的统一体。灵璧石的欣赏中也应该允许对立和矛盾,它有利于丰富灵璧石文化的内容,促进灵璧石文化的发展,这一点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墨,从天道观上提出“有两”“陪贰”之说:“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其中“两”指事物存在两个对立或不同的方面,虽然也存在“三”(如三辰)“五”(如五行)的现象,但都可归结为“两”,“两”是最基本的事物存在方式。但事物的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平等的,而是主从的,这就是“陪贰”即陪伴为贰,这就是“各有妃耦”。《易经》的“阴阳”之说,将一切事物归结为一阴一阳两个面,万事万物无不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中国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灵璧石的欣赏是人对石象进行的类比思考,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解释石之形象,所以石象在诱发人的想象力,并充分发挥之时,不可能使每人对一石、一石对多人都产生相同的想象力,发挥相同的欣赏水平。如果我们能在灵璧石的欣赏中贯穿“海纳百川”与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和谐、大公无私,不与他人对立,提倡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即心静察物又心虚容物,随大化而变,不可拘泥执着于一已之见,那么灵璧石文化必将出现一个大和的境界。
内容由中国互通灵璧奇石网提供,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还望不吝分享和点赞,小编温馨提醒关注主页可订阅每天更新,你的分享点赞是小编持续分享的动力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