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作者狄更斯曾经说:
“这是最好的时代,通过小小的手机屏幕,每个人都可以知晓地球另一端发生的故事。
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正真做到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互联网入侵,不时地想点开手机,生怕错过一点资讯,以至于时间被瓜分得支离破碎。
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仿佛被电子产品奴役,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手机,哪怕只是在餐桌上吃饭的几十分钟。”
在这样快节奏时代的浪潮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上每天产生的信息不计其数,微信朋友圈每天都有人不断发布新的动态。
一旦当我们有空档,停下来休息时,那如洪水般泛滥空虚感会随时出现啃噬我们的心灵·。这个时候,只需要掏出手机,刷一刷朋友圈、QQ空间里的信息,就可以抵御那一阵阵的虚无感。我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我总是会忍不住时不时地去刷一刷空间和朋友圈。
有人说,手机上最伟大的发明是APP上的通知机制。一有新的资讯,APP上的小红点随时会出现,让人忍不住想去点击它。通知机制保证我们每天可以即时获取最新的消息,将我们从虚无的泥淖里拯救。为了脱离空虚无聊的泥淖,我们平均每天打开朋友圈50次,在今日头条停留一个多小时,在微博上看着诸如李小璐出轨PGone之类的八卦。以此来释放生活中的迷茫,摆脱那种想找点事儿干却又不知道该做什么的状态。从人性微妙的角度来看,在网络上看别人撕逼、互怼是一件刺激大脑多巴胺分泌产生愉悦的事儿,同时还可以缓解精神上的压力,而且这个过程还不用费脑子,只需要静静地划手机屏幕看,静静地看着别人撕逼大呼痛快。
APP开发者们也是为广大用户的焦虑操碎了心,为了使得用户们不用思考人生陷入迷茫,开发者们开发出了通知即时反馈的机制。当我们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小红点反馈机制又一次神奇的出现了,它时时刻刻黏住你不忘记看一看有多少人赞,多少人评论,是哪些人赞的,评论又是什么样的。神奇的小红点总是一次又一次刺激我们对预期的渴望,将我们承救出焦虑虚无的黑暗森林。
然而,每个人的人生总是要和虚无感做抵抗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无所事事而选择刷微博、知乎、朋友圈或者是打游戏,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甚至,在这种空虚迷茫的状态下,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一生。
但是,总有那么一刻,你会在想,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自己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总有那么几个午夜梦回,你会对曾经荒废了的时光感到可惜,如果能重来,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那该多好。想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受到胸口发闷,胸口里面有一口气压得你不能喘息。是啊,如果能重来,连李荣浩都要成为李白,那该有多好啊!
经历了无数挫败、反复的思考人生以及多个午夜梦回的我深知,或许我们会在一次次反思中慢慢成长,不断努力和虚无敢对抗到底,努力去探索生活的乐趣,毕竟网络上的狗血故事、朋友圈里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经过加工打造的产品,比起现实中真实的生活,那些不过是美丽的泡沫;又或许我们在午夜梦回之后,会像马云那句”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有些欲望难以抵制,有些努力有难以做到,没关系,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选择权在自己手中,成人世界的逻辑就是选择并且承担相应后果,每一次选择的后果都会真真切切地在我们生活中展现。
鲍勃·迪伦曾用动听的歌声告诉我们:
一个人要挣扎多久,才可以摆脱焦虑和虚无?
一个人要多少次深夜难眠,胸口发闷,才可以和虚无感对抗?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够看到蓝天?
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