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小话题。
我不想上班
王勉的脱口秀,有人刷到吗。那句“我不想上班”,真的炸场,瞬间吼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还没看过的,我搬来了。
豆瓣有个帖子,楼主说:
我们从事的行业走下坡路好多年,收入越来越低,现在赚的都不够花了。最惨的是二人居然同一行业,我的想法是已经快35岁了,不要工作了,700万也够花一辈子了。
够吗。
底下有人算,存银行,4%的利率,一年28w,够了。
有人提议,去三四线城市买几套收租还是可以的。
有人设想,别说700万,我现在手里有十万我就在家躺半年……
躺半年,跟躺大半辈子,其实不太一样。
同样的700万,有人觉得够,有人觉得不行。
担心经济动荡,通货膨胀。
担心被时代抛弃。
担心人生出变故,不工作跟不上节奏。
有人说,真的不可以。
95年左右吧,我外公外婆手里存了好几十万,当时我外公外婆都是50岁的人了,我们小地方,一套房子才几万块钱,当时猪肉才几块钱一斤,而且,银行利率比现在高得多。
我外公外婆也是觉得,人生剩下的日子都够了,不用儿女帮了。
结果,没想到通货膨胀那么快,再加上我外婆在2000年之后生了病,真的,钱一下子就没有了。
世事难料。
都说安全感是钱带来的。
但就算是700w,也不能保证安全感。
花钱要省
花钱还是要省的。
欲壑难填,不省钱,多少钱都不够花。
有一个学护理的92年女生,分享了她的生活,细节写得很诚恳。
比如她提到说精致的节俭:
只买两个包包,一个黑,一个棕,价钱不超200块,一礼拜打理一次。
冬天的羽绒服和呢大衣、秋天的风衣和小皮衣,都在商场周年庆打折搞活动的时候,才会添置。
衣服不在多,在于怎么搭配。
说一日三餐:
吃饭七分饱就好。
每天早上先喝一杯温开水,煮两个草鸡蛋,喝一杯牛奶。
回老家必定叫母亲包好大袋馄饨。一小包一小包的装好放在冰箱保鲜,偶尔不想出去吃饭就吃馄饨。
再加上记账,先存钱后消费的习惯,2017年5月份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还有人分享自己攒钱一年的成果:定期理财40000+,基金28000+≈68000,公积金是20000+。
而攒钱之前,工作第二年,存款只有一万多,租房子押一付三还跟朋友借了5000,才熬过去。
她分享了一些小理念,像是消费降级,极简主义,自省,从日常生活着手改变。
生活安全感
过去我们一提到省钱,会觉得排斥。
似乎那是老一辈人才有的想法,而他们的“错误”想法,源于过去穷怕了。
所谓精致穷,暗示着精致是烧钱的。
你追求精致,钱就没了。
追求省钱,生活品质就没了。
但除了生活品质之外,还有一个概念,叫生活安全感。
这是省钱和攒钱带来的。
那个攒钱一年的女孩小土豆说:
我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或许是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或许是性格敏感多疑又脆弱。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很难确定,工作可能会失业,恋人可能会离开,但存钱带来的安全感却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次,我能确定掌握的是银行卡里的余额,虽然不多但每一分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并且不会背叛我。
她的安全感,来得实实在在。
那个买房的92年姑娘小玫瑰说,我一直相信一句大实话:
钱的确是个好东西。整牙都需要1万多,考个心理咨询师需要7千,你想报个名上个学习班都需要好几万,你想进步想提高自己,在你现阶段没有其他开源的前提下,你只能省出来。
她的安全感,来得明明白白。
写在最后
前两天,我们的公号文章,写很多人的生活,远比你想象的贫困。
有读者给我们留言:
我们这也差不多,我小时候都是穿别人的衣服,街上的鞋子二三十,大人们都是干苦力活,大热天背着一筐筐石头,没有安全措施地上下楼帮人盖房子,小孩子都是野蛮生长没几个读本科……
还有人说:
我小时候家里三姊妹,我是老小,大姐穿过的衣服二姐穿,二姐穿过的才轮我穿,上高中之前没见过新衣服长什么样子。
一直以来,省钱、节俭都被当成个贬义词,与贫穷、寒酸挂钩。
比起精打细算,我们似乎都更喜欢那个花钱大方的人。
可钱够的时候,勤俭节约,不浪费,蛮好的。
钱不够的时候,好好规划,减少不必要的花费,是很酷的。
留言里那个上高中前没见过新衣服的女孩,今年买了人生第一套房,单身公寓,虽然不大,但是很开心,继续努力考注会税务师中。
开心传递。不知道他们今天看文章了吗。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观点就是这么接地气。
省下一点钱,积攒一点点安全感。
然后认真地过每一天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