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晓松老师在奇葩大会的总结分享会上有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在这个时代,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他说,本季奇葩大会一路走来,耶鲁大学的给淘汰了,哈佛大学的给淘汰了,布朗学员的给淘汰了,……几乎很少淘汰在草莽中摸爬滚打,野蛮生长起来的人,几乎没有淘汰一个行了万里路的人,淘汰了一堆读万卷书的人。
我想高晓松老师的意思是:读万卷书也是很重要的,只是相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当更加地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强调读万卷书,所有的考试都是围绕着课本展开。在许多家长和老师的眼中,吃透书本,多做考卷和练习,触类旁通,考高分,上好大学。仿佛行万里路是上了大学以后的事情。这种情况在小城镇尤其明显。如今有条件的家长都会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班、辅导班,认为这样就开阔孩子的视野了,让孩子身怀十八般武艺,到社会上去的时候就会更加有竞争力。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
让人成长最快的、让生命丰富和多姿多彩的是经历。经历会调动所有感官,经历会让你主动思考方案、步骤,经历甚至可以洗刷一个人的灵魂。就像奇葩大会里的奇葩们一样,他们完全投入在自己的经历中,不管是前联合国女官员,还是喜剧演员,……他们就像高晓松老师说的,穿过一片忘我的火焰,然后看到了自己,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认可的,接受的自己。
关于这一点,电影《心灵捕手》中的“湖边谈话”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这部影片中,男主威尔是个天才,因为家庭等等的原因他不愿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第一次和心理学教授西恩见面的时候,单凭西恩的一幅画就评论西恩的经历和妻子,西恩很愤怒。但还是答应继续和威尔见面。第二次见面,他把威尔带到湖边,很认真地对他说: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麽。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只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好比上帝安排天使下凡只献给你,把你从地狱深渊拯救出来,对她百般关怀的感受你也从未试过,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情深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再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看再多的故事,那也只是别人的故事;看再多的著作,也只停留于理论。不观察生活,不感受生活,不思考生活,书中的描述的感觉可能都难以体会。就好比,我有一次去登山,下山的时候我落后了好远的路程,沿着小路拐了好几个弯才看到伙伴,在拐弯的时候脑海里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立马就体会到了诗人的内心的怅惘和失落。此刻,这句诗不再是曾经很重要的充满意境的考点之一,而成了内化在我脑海中的自身经历。
曾经我问妈妈:“妈妈,你生了三个孩子,不会痛吗?”妈妈回答说:“痛啊,尤其是生你的时候,还被剪了一刀,最痛。”我没有体会过那种痛,只能想象。直到自己生孩子的时候,即使拼劲全力宝宝也下不来,紧要关头,剪刀撕拉一下去,那样的痛只有自己才懂。直到那一刻,我才有资格对妈妈说:“那确实很痛哪!真是辛苦了。”
《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中提到了一种学习方法:便签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你认为很重要的知识点与经验相练习,不论是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只有把知识与这些经验相联系,才能切实体会到这个知识点的实用性,才能让你提炼更多的精髓,然后更加灵活地运用它。
确实,读书很重要,博览古今也很了不起。但是如果能把自己的经历和书本相联系,边读边行,边行边读,学到的东西会丰富有趣得多。
当我们像朝圣者一样出发,行走,被所有经历塑造着,被所有反思和经验雕刻着,那么,总有那么一个时候,我们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