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倌李克俭脱贫记
猪倌李克俭脱贫记
仲秋季节,万紫千红,硕果累累。在远近闻名的“画中之村”——万荣县通化镇南陈村荒沟旁的两个大棚猪舍里,猪倌李克俭正忙得满头大汗。猪舍里的50多头大猪,有的呼呼的在睡大觉,有的呱唧呱唧的吃着食,还有的哼哼唧唧的哺乳着。李克俭进进出出,一会儿给猪添加食料,一会儿拉过水管冲洗猪舍的粪便,一会儿又跑过去照看刚出生的小猪仔。尽管他一个人顶几个人如此忙碌,但还是精神抖擞,手脚麻利,劲头十足,看不出一点儿倦意。他说,咱赶上了好政策,赶上了好时代,再苦再累也有心劲呀!
说起李克俭的故事,还得从那些年讲起。
南陈村是万荣县的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于不是整体贫困的村子,根据有关扶贫政策,在2014年南陈村上报了几家贫困户,这几户都是因老弱病残造成的贫困后果。到了2015年12月贫困户再次摸底调查时,党支部、村委会把李克俭上报为新增加的一个贫困户。党支部书记李振武说,李克俭这个汉子吃苦耐劳,有闯劲有干劲,而且人忠厚实在,应该让这类人享受到国家的政策,而且会还会更好的体现出扶贫政策带来的脱贫效果。
在南陈村老百姓的眼里,李克俭的确是一个爱折腾的人。他自小喜欢养殖业,养兔养羊养鸡养猪都干过。十几年前,李克俭承包了村里邻靠荒沟旁的12亩土地。他盯上了蘑菇的栽培。一边种植庄稼,一边投资两万元在地头建起了两个大棚,请来了技术员开始栽培蘑菇。从2002年到2009年,他和妻子以大棚为家,上午为蘑菇翻转菌棒,洒水修剪精心管理。下午采收成品装箱装车。晚上三点就起床开上蹦蹦车去几十里开外的河津蔬菜市场占摊位,等到天亮之后卖蘑菇。连续七年,夫妻俩几户没有睡过一个自然觉,没有吃过一顿静心饭。但是收入除了供两个孩子上学和赡养两位老人之后,所剩无几。再后来,大棚香菇产业如雨后春笋的遍地开花,平菇市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李克俭的蘑菇大棚开始走上了下坡路,一年不如一年。到了2009年,他的大棚终于偃旗息鼓,宣告破产了。两年后,从不认输的李克俭重新振作起来,利用两个大棚的遗址进行改造之后开始养猪。但是又由于缺乏资金,只能小打小闹,到了2015年底,他的大猪存栏也仅有10头。他想借贷资金扩大规模,但由于还有沉淀贷款,无法想信用社开口。只能在哀声叹息中惨淡经营着自己的小本养猪的生意。难怪南陈村的老百姓说,克俭这小伙苦是吃扎啦,可还是一个穷光蛋。
2016年,根据有关政策,李克俭享受了5万元的国家贴息贷款。可是,当李克俭兴致勃勃的来到信用社时,却在这里卡了壳。因为他有两万元的沉淀贷款,信用社只答应给他贷款两万元。李克俭愁眉苦脸的回到家里,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党支部书记李振武来询问他的打款情况。听了李克俭的话后,李振武当即与镇政府的包户干部冯力娟、李晓伟取得了联系。之后,镇村两级干部出面担保,很快给李克俭贷回了5万元。县扶贫办还将李克俭在运城上学的女儿列为了雨露计划助学金之中,每年享受3000元的助学金。党的政策给李克俭的养猪业注入了活力。增强了李克俭脱贫致富的能动力。他犹如鲤鱼跃龙门那样,开始全盘实施自己的冲刺计划。李克俭用扶贫贷款花21000买了三头“大白”品种母系大猪。这种猪体型大产仔数量多。随后又从外地的良种场买来了一头杜洛克优质种猪。杜洛克猪种基因好,免疫力强,生长速度快。是目前全国的最优良的种猪之一。它与大白杂交的后代遗传了母系和父系的共同优点,可以说是猪中之王牌。为李克俭发展养猪业带来了品种上的优势。李克俭还紧锣密鼓的上了5套先进的产猪管理设施,又建起了一座先进的保温房,保证了母猪产仔使用和猪仔的成活率。几年来,送走春夏迎来秋冬,李克俭起早贪黑,日夜劳作在自己的养猪大棚里。成天与50多张“大嘴”打交道,要保证它们的生长,还得挤时间回家照料年迈的父母。好在猪场距离家只有200米左右,还算是比较方便一点。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不负吃苦人。从2016年到2019年,李克俭养殖大棚的母猪存栏数由当时的12头发展到现在的55头,价值55万元;累计卖出猪仔900多只,纯收入达45万左右;猪舍固定资产在也50万元以上。李克俭终于彻底打了翻身仗。2017年底,李克俭已经走出了贫困户的队列。这两年,已经打好基础的李克俭一边脚踏实地的在苦干着,一边还在谋划着下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的大计划。
南陈村是文明全县的好村子。几条笔直平坦宽广的巷道两旁,全是清一色的琉璃瓦封顶的小洋楼。但在村子西巷的北头第二家,却有一家院子的房子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砖瓦结构的老房子。这就是李克俭一年前的家。他家陈旧的门楼上,却贴着一个鲜红的“光荣牌”,这个“光荣牌”与土黄色的门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019年中季,李克俭扬眉吐气了。他终于还清外债攒下了几十万元。也是机遇的巧合和老天的眷顾,村里有一户乡亲外迁,刚盖的一座二层小院准备转让。李克俭以25万元的价格买了下来。农历11月份,随着噼里啪啦的一阵爆竹声响后,李克俭夫妇搀扶着父母,带着儿女走进了崭新的,窗明几净的新舍。一家人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激动的人人流着泪。他们终于感到了有钱的好处啊!但他们更知道这个好处源自于党的扶贫政策和这些帮扶他的干部们。他的老父老母满脸堆笑的唠叨着对乡亲们一个劲地说,这是沾了扶持政策的大光啊!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李克俭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憨厚农民。2019年和2020年冬春之交,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一夜之间全国从上到下全民皆兵,打响了防疫抗疫战疫。刚刚脱贫的李克俭当即想到了应该给国家做点啥贡献。他与妻子商量后,拿出了家里富裕的10000元,给党支部打电话说,要捐给镇党委、镇政府,请他们购买防疫物资。通化镇党委接到电话后,考虑到李克俭刚脱贫,不是啥有钱人,抱着维护脱贫户利益的心理,婉言谢绝了李克俭的请求。但是,李克俭却在电话上软缠硬磨李振武。最后党支部无奈做出了决定,让李克俭把现金换成价值同等的蔬菜、食品和防疫消毒液等物品捐献给全镇十几个村。李克俭很快通过网上联系采购,给坚守在各村卡口的执勤人员送去了蔬菜和消毒液。又给南陈村家家户户的大门口放下了蔬菜和消毒液。然后让大家各自取回家。
李克俭就是这样一位农民,这样一位在党的政策帮扶下脱了贫,又自觉自愿回报社会的贫困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