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的家乡一南一北,两家有截然不同的年俗年货,每到年关家乡的亲戚都惦记着远离故乡的我们,进入腊月,南北家乡的年货都邮来了,我们的年也就开始了。
(1)长白山里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东北长白山区,出门便是连绵的山脉,山里资源丰富,养活了一代林业工人和他们的子女。如今林区工人早已是植树护林了,各种山里的资源也是有计划采摘。
每年八九月份就是松子榛子成熟的季节,松子基本上是2-3年一熟,山里有经验的老年人都知道哪一年该收松子了。松子的丰收的季节,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就上山了,这时候会爬树的就大显身手了,爬上高高的松树把松塔掰下来,下面的人就把沾满松油的松塔捡到背篓里背出大山。
我们这些孩子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等在家里了,顾不上粘了一手的松油,立即把松塔埋进灶下的灰火里面,炭火的余光照亮了山里娃通红的脸蛋,企盼地守在灶旁。过一会儿就闻到烧松油的香味了,十几分钟掏出来,拨开一层层还烫手的松塔,喷香的松子便蹦了出来,带着温暖和松香,新鲜松子入口清甜松软,满屋飘香。
榛子更深难得的山间美味,榛子是十年九不熟,数量又少,采摘到成熟的榛子非常不容易,但山里人却乐此不疲,只为那美味,每年都要去采一点回来看看是否成熟。采榛子也很艰难,榛子树不高,但每个榛子都包裹在一个长满刺的绿壳中,带着手套都容易被扎。采回来后用麻袋把带壳带刺的榛子闷上,等待壳子微软微烂,砸掉壳子,褐色的小榛子才蹦出来。山里的榛子炒熟了是带着独有的甜味,外边卖的大榛子都没有那个甜味的。

山里的蘑菇分很多种,小的时候最爱吃的是鲜蘑,有一种叫玉皇蘑,金黄璀璨,味道鲜美。有一种叫树鸡蘑,颜色白里透红,犹如鸡肉,炖出来也是鸡肉的鲜香味道。现在能够吃到的大部分是真蘑和冻蘑,都是秋天采回来晒干的,吃的时候用水泡起来,炖鸡炖肉,蘑菇比肉还受欢迎,而且是难得的山里野生健康绿色食品。
大煎饼是舶来品,东北人很大一部分祖籍在山东,基本都是当年闯关东来东北的二代或三代移民,所以这种食品原产地应该是山东,山东人到东北后带来了烙煎饼的技术,现在略有改良,更受当地人和旅游者的欢迎。从前是用玉米发酵加工的,现在也用大米加工,有时还加入花生等做成风味煎饼,这种食物,烙好放到缸里,东北天气凉爽,几个月不坏,冬天伐木工人,把煎饼卷上大葱,带到山里去当午餐,在零下二十几度的户外吃也不觉得凉。
记得小时候邻居叔叔的晚餐总是煎饼卷着各种菜,在家卷好了,就拿出来蹲在路边,一边聊天一边吃饭了,家长里短,其乐无穷。

(2)苏北革命老区美味
老公的家乡在革命老区苏北,年货的包裹里面包含着老区人民的智慧。年糕,腊肉,小根蒜和萝卜干等,都是经过艰苦岁月的洗礼,流传下来的最好的美味,一进腊月这些年货就带着亲人的温暖邮来了。
老公最喜欢的是年糕,有年糕吃才叫过年。苏北的年糕有自己的特殊工艺,糯米研磨,晒干,把加工好的干糯米粉一层一层洒在模子里,压实,上锅蒸,蒸好再晾干,然后放入水中保存。做年糕的时候可以在糯米粉中加一块腊肉,就成了风味独特的咸年糕,煮熟软糯里透着肉香。苏北的冬天也十分寒冷的,户外经常零下的温度,年糕放在柴房冷水缸中一个月都不会变质。
年糕邮到了,老公通常当天晚上就要煮上几块。做法特别简单,清水煮软即可食用,白白的粘糕,蘸着白糖吃,软糯弹牙,全家人都喜欢,老公更是爱不释口,这就是他每年最幸福的时刻,一年的乡愁都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粘糕的另一种吃法更上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把锅里面抹上油,粘糕平铺在锅里,小火慢慢煎烤,直到外边变得金黄,这时候年糕也里面也变软了,表面撒上白糖出锅。外焦里嫩,香脆甜糯。

苏北的腊肉味道特别纯正,没有任何熏或者烤工序,也不添加任何调料,只是盐腌制,风干,肉原汁原味。但腊肉品种特别繁多,除了猪牛羊肉等,鸡鸭鱼也一样都可以做成腊肉制品,工艺相同。吃的时候高汤烧烂,加入当地微苦的小青菜,鲜咸不腻,营养均衡。
腌制的小萝卜干,都是自家种的特殊品种,小白萝卜比拳头还小,皮多肉少,萝卜皮腌了特别脆。切好小块,撒盐,腌一晚,晒一周左右,半干,再放入生姜大料腌制在容器中。腌制半月,就可以吃了,萝卜原汁原味,随吃随取,鲜脆爽口,下粥下饭特别棒。
小根蒜是野生的,苏北原来盐碱地,盛产这种植物,采回家后,认真清洗,凉晒几日,微干即可,加入盐腌入瓶中。腌制后的小根蒜口味没有家蒜那么重,营养美味,可以生吃,也可以来顿肉炖土豆,是我的最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