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新型肺炎的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随着感染人群的增多,不少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也不可避免出现了被感染的现象。
但个别地区医院发热门诊已经人满为患,为了避免进一步的交叉感染,许多轻症患者选择在家自行隔离。
其实正如新华医院急诊科主任孙国兵所说:对于轻症患者来说,在家隔离服药治疗,治疗效果和到医院打针是一样的,而且在家治疗休息好、伙食好,更利于这个病的康复!
因为医院重症患者居多,会导致交叉感染,对康复也更加不利。当然自我隔离必须是确诊轻症的情况下进行隔离,一旦出现发热、恶心、想吐等症状,第一时间应当前往医院就诊。
那么在家隔离需要怎么做呢?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
武汉同济医院心内科副教授
周宁与病毒的抗争
1月17日,周宁在收治一名患者时,因患者故意隐瞒病情而被感染。随即,1月21日,周宁便出现眩晕、乏力的现象,在回家的过程中眩晕感越发强烈,甚至几次差点撞上护栏。
到家后周宁出现了恶心、腹泻的症状,体温达到了38.9℃。在疾病面前没人能不感到恐惧,但是很快周宁就冷静了下来。
他立刻全副武装赶往急诊内科做了一系列的检查,结果正如所想的那样,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是还没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因而在呼吸科教授的建议下,周宁选择居家隔离治疗。
首先,到家后的周宁拒绝与父母进行一切接触,将自己单独隔离在一个房间内,并在隔离前准备充足的牛奶、水果、肉类和蔬菜。
他先按照医生的指导口服了盐酸阿比多尔两片,莫西沙星一片(两者均为处方药,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用双氯芬酸钠栓12.5mg纳肛降温,为了防止大汗导致容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1小时内饮用温盐水(温白开水加食用盐)约1500毫升(约3瓶矿泉水)。
半小时左右,出了一身汗后周宁的体温也降到了37.8℃。
第二天周宁前往医院继续做胸部CT,幸运的是肺部暂时还没有出现病毒性肺炎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回家后的周宁继续卧床休息,继续昨天的用药方案并每两个小时监测一次体温,搭配充足的休息。
经过一天的治疗,体温没有上升并且眩晕感也有所减轻,当晚的睡眠也好了许多。
隔离第三天早晨,周宁便发现整个人轻盈了许多,体温也降到了37.6℃。这天周宁的胃口明显有所好转,食用了土鸡汤、排骨汤以及各色蔬菜,巧克力等食物。
到了第四天,周宁的体温以及降到了36.8℃,格外神清气爽。此后,体温均未上升。
当然随后的几天周宁也继续着隔离,对于发热症状消失的病人,也要有2周的隔离器,否则也仍有传染的风险。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任何的细节都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可存有侥幸心理。
二、
急诊科主任专家组副组长
张劲农的经历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张劲农坚守发热门诊长达半个月,即使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但是他的身体还是亮起了红灯。
随后出现了咽痛、畏寒等一系列的症状,经诊断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后,张劲农回家进行自我隔离,口服药物一周后,目前已逐渐恢复。
也许有些患者认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能够这么快恢复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医生。
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毕竟疾病面前人人平等,病毒从来不会因为你是医生而对你手下留情,更重要的是在面对时,主动、积极、抗争的心态。
接下来这位医学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唯有积极乐观的面对,用平静的心态去治疗,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
三、
一名医学研究生
在疾病前的生与死
1月16日,李霖琳与同学聚餐后便感觉身体有些不适,那时全国公布案例只有四十几,何况她从来没去过海鲜市场,这时李霖琳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感染上新冠病毒。
3天后,李霖琳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这天她的体温突然达到了38℃,而且伴随着高温,李霖琳发现自己的痰是透明的,医学上叫卡他症状,她知道,自己“中枪”了。
这时的李霖琳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作为医学生她知道心理的“负反馈效应”(越想着严重越会放大病情)会让病情越发严重。
于是,她自己联系了救护车并且告知父母已经亲戚带好口罩,一路上将可能传播病毒的呕吐物紧紧握在手中,避免二次传染。
李霖琳没想到的是,她居然是县里第一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面对这种情况,医生也没有经验。
好在李霖琳没有放弃希望,积极配合医生,并且经常上网搜索治疗手段与医生交流,而当地医院也认真配合,及时将治疗的药物调到医院。
然而危急的情形还是发生了。大年三十当晚,李霖琳突然感觉自己的心跳十分微弱,几乎感觉不到跳动。
她告诉自己一定不能放弃不能紧张,否则“负反馈效应”会越发严重。她强迫自己不能入睡,否则会忘记自主呼吸,并且始终斜靠着,腿和身子保持100度左右。
在医生赶来之前,李霖琳拼命吸氧,尽最大努力让自己挺住。
两三个小时后,李霖琳发烧近39℃,不过这是好事,因为这也意味着免疫系统又开始战斗了。
一天后,李霖琳的病情有所好转,体温一度恢复到36.5℃,虽然几天后体温也有升高到38℃的情况出现。
虽然每天还要输液20个小时,左右手全部肿起,握不起拳头也抬不起胳膊,但是总体趋势却是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能在我们看来,这只是一段过程的描述,只是几天的治疗,但是对于李霖琳来说确实生与死的紧要关头。
无论是周宁教授还是张劲农教授,又或者是李霖琳的治愈案例,都在告诉我们,面对疾病要做到以下几点:
[if !supportLists]1. [endif]首先要做到的便是不要过度恐慌,要冷静沉着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在医生同意后,才在家做好隔离工作。
目前全国各地医疗资源短缺,对于轻症患者来说(即发烧低于38℃,可自行退热,无呼吸困难,不需要吸氧)居家隔离治疗也同样能控制自己的病情。
[if !supportLists]2. [endif]在自我隔离的阶段,最好独居一室,不要与其他人共享卫生间(因为粪便也会传染)。同时饮食方面,要多喝鸡汤,排汗,保持身体所需的能量,提升身高有利于抗击病毒。
[if !supportLists]3. [endif]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按照医生的用药方案,按时按量的用药,不要胡乱囤积各种药品,比如市面上所流传的奥司他韦、板蓝根等药物,这些药物本身没有其他问题,但是在特殊时间,胡乱使用药物,反而会害了自己。
[if !supportLists]4. [endif]那么怎么判断自己是否痊愈呢?张劲农教授提到,如果症状消失、食欲恢复、精神恢复了,那么就是痊愈了。当然最后还是要靠医生以化验指标和症状是否彻底消失来决定。
对于疾病我们应当给予重视的态度,但是过度重视,甚至导致过度恐慌则对于疾病的控制百害而无一利。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更应该相信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相信他们的付出与努力,也坚决管理好自我的行为,在疫情的控制上出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