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释道传统文化南怀瑾老师讲述文章佛、儒、道专题
【南怀瑾老师】学佛须靠善知识指引,如何得遇善知识?

【南怀瑾老师】学佛须靠善知识指引,如何得遇善知识?

作者: 传承网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14:14 被阅读5次

学佛须靠善知识指引,如何得遇善知识?

学佛须靠善知识指引,所以,学佛者都希望能够遇到真正有所成就、具备正知正见的明师。善知识不仅代表人,也代表经教,经典也是善知识。经典分为了义教与不了义教,了义教是彻底的佛法,是我们的善知识;不了义教是方便教育,仅作为参考之用,不能算是大善知识。

《圆觉经略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佛又进一步说,实际上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证得圆觉而成佛,但是,必须要遇到善知识的启发,得到明师的指点,依照他指导的“因地法行”去修习。什么是“因地法行”呢?就是发心、立志,动机的出发点是为什么。例如有人学佛的动机是感到人生很痛苦,想要脱离痛苦,这样的“因地法行”修得好所得到的是什么呢?小乘之果。假如有人学佛修行是为了拯救世人的苦难,这样的发心是大乘的“因地法行”。所以,同样的学佛,不论是出家或在家,不论是修何种宗派,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动机为何。又如我们现代的教育很普及,但是大学生求学的目的何在呢?大部分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出路,这样的出发点乃是自私的功利思想。很多人来找我学打坐,我都会问为什么要学打坐啊!为了使身体健康一点,为了求福报安乐,有的甚至莫名其妙,只是觉得好玩,这都是因地上的偏差。

“尔时修习,便有顿渐。”由于初发心的不同,因此修行便分为两路,一是顿悟,一是渐修。《圆觉经》在这里只讲大纲,其中的道理包括很多,若要详细研究,必须融通大小乘各种经论。不过话说回来,佛在世现身说法,其教育手法又与一般善知识不同,他接着补上一句“根无大小”,只要按照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方法,都会成佛。为什么根无大小都可以成佛呢?诸位可以参考《法华经》作个研究。

······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普觉菩萨说佛啊!将来末世的众生,离开佛的时代越来越远,圣贤菩萨们都不容易被发现,旁门左道和邪魔外道越来越多,使得想要学佛的人不知“求何等人”学佛要依善知识,哪个是善知识呢?“依何等法?”是修止观好呢?还是参禅好呢?还是修密法好呢?还是学唯识对呢?持戒,持哪一种戒?菩萨戒?比丘戒?菩提心戒?“除去何病?”修习禅定会有哪些病?“云何发心?”发心并不是出钱,发心是发菩提心、道心,菩提心的用是大悲行,菩提心的体是觉悟。发心非常重要,学佛修道没有起大悲心,想要成就,那是不可能的。就我所知,一般学佛的人都是自私的,都没有真发心。

想想我们学佛,“求何等人”?哪一个是善知识?你分得出来吗?“依何等法?”你知道吗?“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都不知道。所以,普觉菩萨称为群盲,一群瞎子,然后,瞎子牵瞎子,以盲引盲,结果,都掉入水沟里去了。众生就是这么可怜,所以,普觉菩萨心生慈悲,希望佛指示一条大道,“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求佛说法的礼仪。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佛告诉普觉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询问如何成就佛道的修行方法,给予末世一切众生智慧之眼,不再盲目修行,使一切众生得成圣道。你现在好好注意听,我来为你们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时普觉菩萨听了非常高兴,以及其他大众均默然而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善男子,末世的众生“将发大心”。什么是大心呢?菩提心,菩萨心又名大心,换句话说,发大心的人就是菩萨,唯有菩萨才有资格称得上大心众生,大心就是抱大希望,打大妄想,在这里的大希望、大妄想是什么呢?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如何成就正等正觉呢?首先第一步就是“求善知识”,哪一个是善知识呢?接下来《圆觉经》在此描述了一个善知识的榜样。“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正知很难,什么叫正知?我们晓得佛有十个名号,其中有一个叫正遍知,不但是正知,而且是遍知,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才真叫作博士,这也是儒家所标榜的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正见则更难了,正见是见道,证得菩提了,不只是见出世法,同时,也见世间法。

哪一位是正知正见的人?你看得出来吗?你分辨得出来吗?分辨不出,怎么办?佛说“心不住相”,心不住相,这可难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住相,出家人是出家相,我是在家相,男人是男相,女人是女相,当教授有文质彬彬的书生相,当军人有威武相,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不同的相,学佛修道的人最容易住相了,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就是住相,你学庙里菩萨低眉闭眼的样子,住相了。注意!要“心不住相”,心不被外形所限制住。

第二,这位善知识不走小路,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声闻是小乘道罗汉境界,缘觉是独觉佛,也叫辟支佛,属中乘道;唯有走大乘道才有资格称善知识。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走大乘道的善知识,你不容易看得出来,因为他与一般人一样在尘劳烦恼中。但是,他的心却在清净中,这就是佛教的标志莲花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

“示有诸过,赞叹梵行。”善知识并不是没有毛病,甚至比一般人更多。但是,你仔细探究他的行为,他的戒律精严,“赞叹梵行”,梵行就是清净之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教导众生讲究人格修养,守规矩,守戒律。“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找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可以大彻大悟。研究这一段可参考《维摩诘经》。

《圆觉经略说》

我们由亲因缘出生,其后有父母遗传、家庭、社会、国家、时代等增上缘影响,这个人由此因缘出发,或者去弘法,或者去造恶业,像一个个连续不断的圈子滚下去。前缘变成后因,后因又变成了前缘,所缘之缘连锁不断,就是所缘缘。由这个关系,在六道轮回里,有三世因果,像转圆圈一样永远不断地滚下去,前生如有善根智慧,这一生碰到增上缘变得更好,因此连续下去所缘之缘,他又去弘扬佛法布施功德。这个所缘之缘又经三缘和合,带到他生来世的善根增长,是等无间缘,等是平等的轮转,无间是因缘无间隙。

凡夫众生的善恶因缘累积了很多,成佛之后这因缘还不会断,甚至过去结的冤家仇人都成了这一世的眷属善缘。有句话说:“未曾成佛,先结人缘。”你得了道要度众生,如果功德、法缘不够,还是无法度人。我们要学佛的人也一样,如果法缘不够,功德不到,就碰不到善知识。就算碰到了,自然也会离开或是有阻碍。所以因缘要自己去培养。

我们解释了因缘的道理,了解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无主宰,没有一个上帝或命运来主宰,八字命运事实上就是因缘法。宗教家都讲生命有个主宰,有个管你的。有许多迷信的人常说,因为不拜某个菩萨就被降罪了,不拜某个鬼就被附身了,这些不是佛法,因为让神鬼做了你的主宰。菩萨无论有缘无缘都要度,对坏人更要教化,怎么会因为不拜他就罚你?这哪算是菩萨?不要说是超人的主宰了,即使是一个年纪大的人,或有道德修养的人,都会包容别人,难道菩萨连这样的胸襟都比不上吗?一切法无主宰,那么是自然来的吗?如果说是自然来的,就成了唯物思想。所以一切法无主宰,也非自然,是因缘所生。因缘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础。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识,比如这里的老师们各有专长,指导你们不同范畴的学科,让你们有所受用,这便是善知识,他们的行为也就是一种普贤行,别人能够利益我们,这种表现就等于一种普贤行的榜样,我们怎能不以自己所能去利益别人呢?多少年来我一直强调普贤愿行的重要,不学佛则罢,一学佛如果没有发起这个愿心,那一切免谈,自欺欺人而已。因此我连早课都要你们念诵熏习普贤行,平常做人处世也这么提醒。想想我们每天生活之所需,从小至老哪一样不得靠别人,这都是别人在为我们示现普贤行啊!仔细反省反省吧!

再说,如果有人反对修学普贤行,那便是恶知识,不懂佛法。你们今天“佛法难闻今已闻,中国难生今已生,人身难得今已得,善知识难遇今已遇”,就该好好努力,祈求善知识“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常能与善知识共学,并使善知识常生欢喜心,这便是依法修行。这一偈讲祈愿,希望生生世世能遇善知识,并且对我常生欢喜心,我也对他生欢喜心,何以能做到呢?要自己真修普贤行。

········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生生世世学佛永远离开恶知识,这也说明善知识难遇,所以说:“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明师难遇,佛法难闻。”但恶知识你又如何去识别呢?如果他不杀不盗,也不教你如此去做,并且鼓励你修学佛法,口中讲的更是引经据典,处处合乎正法之理,最后却在你不知不觉中把你带坏了,又要怎么办呢?远离恶知识并不容易,须实修普贤行才行,即便是遇到了,也是你去转他,而非他来转你。同样你若想今生来世,永遇善知识也须修普贤愿行。所以于此普贤大道行持,也就“永离一切诸恶道”。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相关文章

  • 【南怀瑾老师】学佛须靠善知识指引,如何得遇善知识?

    ​ 学佛须靠善知识指引,如何得遇善知识? 学佛须靠善知识指引,所以,学佛者都希望能够遇到真正有所成就、具备正知正见...

  • 智慧传承的规律

    智慧传承的规律: 一、善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学佛,亲近善知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是初级学佛,亲近善知识更是必...

  • 日常思维——学琴和学佛

    这周的学习内容是善知识的重要性和如何选择善知识。善知识是把我们从凡夫导向佛菩萨的老师,需要具备自己了生死,断烦恼的...

  • 【南怀瑾老师】如何善事供养善知识?

    如何善事供养善知识? 我不是曾告诉你们,我是多骄慢的一个人,碰到袁先生那个样子我还不服气呢!一放下来如何?替他做种...

  • 麦彭仁波切 著 般若摄颂释(28)

    辰二、分说内摄持分二: 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二、如何依止善知识之理。 巳一、般若是善知识之理: 过去未来十方佛,...

  • 善知识有何用?弟子该具何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摘录 「善男子!汝―― 求善知识,不应疲倦;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 亲近...

  • 《佛藏经》教会我鉴别善知识

    我们经常赞叹这个是善知识,赞叹那个是善知识,甚至有时候把自己也当成了善知识……但是,看过《佛藏经》之后,才知道善知...

  •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获得加持的窍决是虔敬的信心

    一、善知识 “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这是汉地禅宗六组...

  • 递进

    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十二部经,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得知...

  • 如何依止善知识

    益西彭措堪布编述 学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众生,如理依止善知识至为关键。因为菩提道上的每一步,需要善知识指点;每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南怀瑾老师】学佛须靠善知识指引,如何得遇善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md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