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距离第一次上课已经半个多月了,作业一直拖着没交,每次以写作业为名去看电影,结果都看着看着就只顾剧情了。今天打开大俊老师推荐过的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一开始就被画面给吸引了。

第一个画面就是细节,老师上课说:故事都在细节里。整部电影看下来,发现好多镜头是对细节的刻画。写文章也是这样,一个故事最生动和最动人之处就是细节。故事一开始先是切各种蔬菜,引起人们的好奇和猜想:是谁在切东西啊?切东西做什么啊?然后第二个画面交代了场景:昏暗的屋子。接着又是蔬菜被切的细节,把人带入了那种慢悠悠的节奏里。然后画面里才出现人物。发现暗的色调很有氛围感,神秘,缓慢,凝滞。人物也是从远景,到近景,然后给到特写。这是女主的妈妈出现,这个视角是女主看到她妈妈的视角,作用是把我们带入主人翁的内心。妈妈让她停下手中的活,接着镜头给到一桌子的蔬菜和正在摆弄蔬菜的人物的手,这是人物和场景的互动关系。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主离开的场景,给到妈妈的正面和女儿的背影,这时观者看到的是妈妈的表情,也了解到了妈妈的情绪。
总结:这组镜头取景大中小特写细节都有,视角上以平视为主,对环境交代的很清楚。拍摄人物真的是离不开环境。

这组是讲画家告诉女主如何调颜料,依旧是对环境和细节都有描绘。如老师所说,前景的加入给人一种偷窥感。画面中有两个人时,布局不一定对称,但是很有平衡感。没有把两个人放在正中间,有一定的留白。最后一张搭在椅子上的画家的手,很有故事感,表现出他和女主的关系,亲密又有一点点距离,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亲近。手在人像作品中真的就是第二张脸,手上有故事。

这组描绘的是女主睡在阁楼,醒后去调颜料的场景。前景和俯拍给人一种偷窥感,让画面有种安静的感觉,让观者安静地观察。第二张运用到了“不是前景的前景”,低机位平视形成的过度感,同时木梁和墙壁之间的斜线还形成了一个画框,让主体更加突出,画面更加简洁。

这组描绘的是画家带女主看暗箱的场景。平视为主,场景细节特写均有描绘。有用到过肩镜头,有带入感。注意到线条在画面中的作用,第一张和第三张有竖的线条,第五张和第七张里有斜的线条,线条似乎使得画面更整齐简洁。第七张两个人蒙在布里一起看暗箱的画面觉得很美,但是又说不出来美在哪。可能是两个人面部方向的一致给人一种重复的美,同时光线颜色也很美,我分析不出来。

这组是画家给女主画像的场景。前两幅画分别给了两个人镜头,但是同一支蜡烛出现在两个镜头里的不同位置,就交代了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是面对面。然后给一个中景交代环境,后面就着重对人物情绪的刻画,所以以近景和特写为主。两人之间的距离从远到近再到远。上课时讲到人物情绪溢出是要拍特写,画面中女主流下的眼泪被表现出来了。最后两张的启示是,同一个动作可以拍一张中景拍一张特写,放在一起很有节奏变化,能让摄影作品像电影一样流动。
下面还有一些很喜欢的画面。

画框

人物占很小部分甚至半边脸。

画面的平衡。

人物居中。美妙的窗口光。

雨天窗前,朦胧美。

故事。

过肩镜头,目光的回环。画家看向女主,女主看向颜料杯。

强光比,使想表达的部分正确曝光。

画面的分割。各个部分安放的很整齐和谐。色调的统一。

空镜头。

背景也很美。侧面的轮廓光。

主人公视角。

干活时走神的样子,她在想什么?

画面饱满,有张力。

他看向她,她看向云。他眼里的欣赏。

极简。

凝望。

环境、人物交相辉映。服装色调与环境的统一。

画面的分割留白。

细节。

人物与环境的融合。



人物环境各占一半。

大场景。

动作细节符合身份性格。

手的语言。

掏耳朵。


暗调的美。

第一遍我以为是画家的妻子送来的,但用颜料封口,这个细节说明东西是画家送来的。“故事全在细节里”啊!

熟悉的布料。

专注的表情。

感受光线。

大景。

人与物互动,二分画面。
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1截图就和按快门似的,我的毛病是咔咔咔一直截,看到什么都觉得好看,当然这部片子真的是每个画面都美如画。要学会思考和取舍,要有预判,有时候美好的画面出现了但是手慢了。平时拍摄中就应该有预判的概念。
2.有些画面就是觉得美,感性上,但是却没法上升到理性的分析,这是在基础知识上还有欠缺,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还是要多学习思考,才能懂更多的门道。
总之,通过截图训练,似乎对美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更能理解上课时讲的内容了。要把分析和思考的好习惯带到以后的学习中去。同时要多练习,在实践中体会和作用,做到融汇贯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