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1
今天没有读书笔记,倒是看了前段时间上映的印度电影《嗝嗝老师》。有剧透,慎看!

光听情节概要,是很普通的一个故事,一个因为神经系统有问题,会经常打嗝的老师,因为自身经历,不放弃每个孩子,不带有色眼镜看孩子,于是将一个快要被开除出校的差等班,带到获得校级荣誉的故事。
故事很普通,情节不普通。故事节奏卡得很好,每次似乎快要一眼望到结局时,会有个小冲突,将情节一次次推进,却又很合理,没有为了情节而情节的生硬。
想起昨天看的《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提到的很多要点,比如言行要符合身份;出场人物行为逻辑要前后连贯一致;在规则边缘游走的人物会加深角色深度;几个主要角色都很鲜明,有自己的特点;一出场就各种冲突,让读者不自觉投射感情在人物身上等等,这些都在剧中都可以找到例子。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结尾处,类似教导主任类的角色的反转,反转得很成功,让人完全没想到。这点就是昨天看到的写作要点:人物设定有似坏而好和似好而坏两种,前者易留下深刻印象,后者太平庸。
而教导主任剧中就一直是刻板教条加刻薄的“坏”形象,一直想甩脱这个差班,结果最后的反转,他对教育和自己的反思,与剧中一直表现的“坏”形象,对比强烈。
此刻夜深,但因为正好昨天看到《写作技巧》的这几点,觉得可以和剧情一一对照起来,所以印象比较深刻,随意写几笔。
其实剧情还有一些其他点,同样可以让人反思,比如老师学校和学生三方教育的关系,还有家庭亲子,是否全身心接纳孩子的问题;学生的贫富差距背后,隐隐有印度等级划分的问题;
还有纳娜老师,这样的老师实际中应该很难遇到,一是教育态度和心态,二是知识层很丰富,因材施教不是口号。
夜很深了,仅随意简单记录一下感想,不深入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