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宁杭高速梯子山隧道顶上的西南坡上,有68棵杨梅树,是当年生产队开展农业学大寨时全体村民垦荒筑梯田栽下的,每年杨梅开摘时,全体村民上山采杨梅,大人小孩象过节那样,涌入杨梅园,酸酸甜甜的杨梅边摘边吃,一天吃下来,整口牙齿就酸软了,晚饭时吃豆腐都觉得酸痛,早上刷牙依然酸痛。
第二天再去杨梅园,心里暗暗下决心坚决不吃了,可是当看到枝头上红得发紫的杨梅,在阳光照耀下闪着诱人的光泽,禁不住爬上大树,摘下顶尖的那颗大杨梅,放进嘴里,轻松一咬,酸甜鲜美的汁水充斥口腔,舌尖灵活一转,果肉就全部落下,只剩一颗小小的果核。大人们总是说,把果核吞下去,它可以清理肠胃垃圾。而小孩们才不听呢,只是用力地向远处吐射,有时还比赛谁吐得远。多年后看到《神雕侠侣》中裘千尺吐枣核的神奇功夫,忍不住会想到金庸是浙江人,浙江慈溪杨梅很有名,他是否从吃杨梅吐核中获得的灵感?
改革开放以后,梯子山上茶园和杨梅园的经营权流转给了这太湖茶场。这片茶园得益于太湖小气候的水汽氤氲,茶叶特别香浓,我偏爱这块茶地,为了常年和朋友们可以喝到纯粹的有机茶叶,当老板有意向转让的时候,我们直接接手了这个茶场,也就接手了杨梅园。
杨梅成熟时正是梅雨季节,一阵风过,熟透的杨梅我七零八落地往树下掉,顺着坡往下滚,地上留下一个个紫红色的汁迹,空气中弥漫着酸酸甜甜的味道。作为上班族的我们,无力亲自打理杨梅园,只能聘几个当地的村民上午摘杨梅,装篮子,然后打电话给亲戚、朋友、朋友的朋友,让他们来茶场拿杨梅,拿得越多越好。他们有兴趣也可以亲自去摘杨梅,如此一来,来摘杨梅的朋友一年比一年多,一些小商小贩也冒充我们的朋友,带着大筐小篮来采摘,然后在我们厂门口的马路上设摊卖杨梅。甚至看到我的车减速开过来,大声吆喝:“老板,买蓝杨梅,刚摘下的新鲜杨梅,又大又甜。”
我反思,我的投资对吗?为了喝上一杯有机茶,而去购买茶场;对管理茶园、制作茶叶、经营杨梅园没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就去经营茶场;在本职工作比较繁忙的业余时间去从事陌生的行业;这是正确的吗?
经营五年以后,我终于决定卖掉茶场,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终于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擅长的事,把精力和能力用在最能产生成就感的地方,且不要一时冲动跨行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写作同样如此,汪曾祺写短篇小说和散文,莫言写长篇小说,张爱玲写爱情,余秋雨写文化。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在自己的领域深耕才会有所得到。
今天上午我去太湖杨梅园采杨梅,看到园里的地面上干干净净,有工人不停地捡起地上的杨梅,装入一个个容器中,听她们说,现在的老板很有经营头脑,废杨梅送色素厂,新鲜杨梅送水果批发市场,所有来采摘的顾客全部凭牌进场,他们自采的杨梅按批发价出售,杨梅一点儿也没有浪费。
我出了二十元进场费,在杨梅园逛了一圈,付钱买了两小蓝杨梅,出园时老板请我去喝茶,闲聊中他说,他买这个茶场算是买对了,现在太湖边的土地大幅度增值,茶叶和杨梅的效益也不错。他奇怪我怎么舍得卖了这个地方?他又说,山洞里有优质泉水,山上有优质茶叶,好山好水好风景啊!他计划以后在茶场边扩建民宿,改造成喝茶、采果、赏景、休闲的好去处。
同样一块地,在我手里成了我的负担,在别人手里却成了宝地,为什么呢?无非人家是用心和专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