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泰然就义时,柏拉图二十九岁。

前面说了,苏格拉底自己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我们关于苏格拉底的认识都来自柏拉图的对话录。柏拉图的对话录有数十篇,很多已经分不清是他们师生俩谁的想法了,甚至有些可能是伪作,就是托名之作。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最核心的就一句话:理念的世界是客观永恒的,现实的感官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所以教科书上就说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下面略微展开来说说这一句话。
希腊自然哲学探索宇宙本原,认为存在一种不变的基本物质,并提出了永恒和变化的关系问题。诡辩学派则把注意力转向人与社会,认为人类社会的真理是主观的,同时提出宇宙是不可知的。而苏格拉底则坚决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绝对的真理,对每个人都一样。
柏拉图的雄心就是要在哲学上把物质世界和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他认为存在一个统一的永恒的真理。
外在的物质世界是变化的,我们的感官只能获得对外界事物的看法,而不是认识,这属于感官世界。感官是物质的人体的一部分,是变化的,不可靠的。就是说,看法是不可靠的,不是真理。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客观永恒的存在,是精神的、抽象的世界,他称这个为理念世界。人的灵魂不是物质的,可以探索理念世界。
他用马来解释他的观点。马有四肢健全的,也有瘸腿的、瞎眼的;有高的,有矮的;有白的,有棕色的,有褐色的等等。不管怎么变化,我们始终会认出它们是马,而不是牛,那是因为我们的脑子里已经存在了一个“理念马”。而且这个关于马的理念,是固定不变的,人人都是一样的。所以所有我们观察到的现象,都是永恒的理念的影子。
他进一步用他的“洞穴神话”来解释影子理论,这个“洞穴神话”非常有名,它是这样的。
有一批囚徒被捆绑着关在一个黑暗的山洞里,他们面朝里,前面是一堵墙,在他们的身后也是一堵墙,半高的,上面留有空隙,这堵墙的后面一些人在表演玩偶,火炬的亮光把玩偶的影子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上,他们看到的只是玩偶的影子,于是他们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
其中有一个囚徒想知道这些影子是这么来的,于是他奋力挣脱枷锁,转身走过高墙,发现了真实的玩偶、火炬和更加美好光明的世界和太阳。他回到山洞,告诉他们真相,但那帮囚徒不但不相信他,而且把他杀了。
通过这个神话柏拉图想告诉我们,普通人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有哲学家才能通过现象发现背后的真实的理念,那个第一个挣脱了枷锁的囚徒就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其次,理念的世界是明晰的、光明的,而感官的世界是模糊的、黑暗的。
我们的先哲老聃,也认为存在一个无形无相的道,它恍恍惚惚,似有似无,但真实存在。不过道绝不是理念,老子说道恒无名。名,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已经是后天的东西了,也是不可靠的。显然老子的思想要比柏拉图的深邃得多,但也显得扑朔迷离,老子说不可致诘,堵塞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通道。而柏拉图的理论虽然没有那么幽远,却也更能被人们所理解,后来者可以循着他的脚印不断地深入下去。
当然如果柏拉图只是提出这么一个理论,他不会在西方世界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他的影响力还来自他的教育实践和有关政治实践方面的观点。我们下次再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