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将胜算概括为五要素,简称为“道、天、地、将、法”五个字。这个排序是有讲究的。把道排在首位,说明了在孙武心中,上下同欲的极端重要性。后来的战争史也一再证明,战争动员是多么的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处的道,也有说道说道即宣传的意思。

孙武进一步解释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险。”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哥,你发个话就行,死活就是我们的了。”
《孙子兵法》这里说的“道”这个要素,和“道天地将法”这五个字表述的战争规律的大“道”,并不是一个意思。大道包含小道,小道非大道。
这里的道,不是规律,不是真理,甚至连正义都不是。只是“令民与上同意也。”
只要治下的老百姓与“君上”是一条心,大家都想着要打仗,就符合道了。这就像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从日本国内来看,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狂热宣传,从天皇到军界、政界以及老百姓,差不多就是“上下同欲”了。所以,侵华战争中日本占了上风。
显然,这场战争不是正义的。然而,从战争之“道”上分析,中国当时是没有胜算的把握的。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国共争锋,人民渴望得到哪怕是暂时的安宁,哪有战心?就连国民政府也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策略,不想跟日本打,到最后是不得不打。
近代战争,把“道”看得最重要又发挥到极致的,按照竖秋所知道的信息,当属毛泽东。
毛泽东在执掌红军领导权后,不仅用兵如神,而且特别注重宣传,即不断发动群众参加红军,此后在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战争的胜利。
但是,如果把“道”仅仅理解为战争宣传或战争动员,未免太肤浅了。《孙子兵法》里面那句“主孰有道?”还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口,那就是“软实力”。此时的“道”,不仅仅是战争动员,而是包括战争动员在内的所有软实力了。
举个例子来说可能更能够帮我们理解。
刘邦问韩信:你怎么不跟项羽而跟我呢?韩信回答说:项羽对老百姓残暴,对部下舍不得封赏,准备封赏的大印都刻好了,拿在手里摸来搓去,把一颗印的边角都磨圆了,还舍不得拿出去。您就不一样了,对人民约法三章,对部下封赏放权。
实事的确如此。刘邦曾经宣布有取得项羽首级者封万户侯,结果项羽自刎乌江(注意,不是现在的乌江哦)的时候,看见包围他的人有一位改投刘邦的老部下叫吕马童,就说:吕马童,老朋友啦,我这颗人头就送给你了!然后就抹了脖子。吕马童身边的人,才不管那么多呢,冲上去就抢尸体,有五个人各抢得一块到刘邦那儿争功,刘邦根本不问到底是谁先取得了项羽的首级,直截了当的给五个人都封了万户!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这些,大概就是《孙子兵法》所谓的“道”。
网友评论
如果平时司法不公正、统治者腐败成风,民怨如山,谁和百姓能同心?
举列一:清朝统治几百年,官员的腐败,失去民心,才能使得老百姓去帮助八国侵略联军,还骂老百姓是汉奸。
举列二:柬埔寨的波尔布特政权独裁与霸权,残忍杀害大批异己。才给越南入侵机会。让后柬埔寨政府把越南入侵的日子定为祖国解放日。
举列三:前苏联辉煌才七十年,曾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位置。可是官官相护、腐败成风,百姓及基层官员敢怒不敢言。在苏解体之时,没见一个百姓去谁护政权,一夜之间国力从世界巅峰跌入深渊。
这就是民心的力量,是令民与上同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