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七月,是个收获的季节。伴着吱吱蝉鸣和酷暑难耐,我跟随着带队老师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深入山亭区葫芦套村,探望革命抗战老兵,传承弘扬革命精神。此次三下乡活动有欢乐也有心酸,但酸甜苦辣的背后,回忆起来这次经历所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成长。

“想起那年……”革命老前辈尚炳新的一席话,仿佛一瞬间将我们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个离我们遥不可及的年代也绘声绘色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他像一座历史的丰碑,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历经百般磨难,却依然在抗争的最前线守卫着我们的家园。志愿者们围坐在老前辈的身旁仔细聆听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老前辈在我们面前越说越起劲,激动之余还时不时地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耄耋之际的尚老,却依然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像村口那些将腰板挺的笔直的向日葵,着实令我十分钦佩。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拾红色经典,老前辈那英姿飒爽的精气神不减当年,那胸前的军功章好似光芒万丈照在我们志愿者的心间,那身上格外引人注目的刀疤刺在他身、痛在人心。

我从小在红色革命老区——临沂长大,这里出现过许许多多英勇奋战的红军,尤其属沂蒙六姐妹最令人耳熟能详,但这些也都只是在书本和电视上草草了解过,之前对红军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概念,或许每年也只有去烈士陵园扫墓,看着那些刻满英勇烈士人名的墙和墓碑才会让我肃然起敬,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也从没近距离接触过抗战老兵、初出茅庐下乡的我,莫名会有一种小激动油然而生。想象中的老兵家应该是装修的富丽堂皇,儿孙满堂,家里热热闹闹的,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真正迈过那道门坎却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那朴实、自然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和普通的农村百姓家一样,尚老家依然用着砖砌的炉子,呼呼转的风扇也没让他在酷暑难耐的夏天觉得燥热,这简简单单的装饰也让他们老两口过的安然自在。只是家里的过于冷清,令我不仅感慨,儿女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在家,子孙们也只会在放暑假的时候回来看望他们,他们更像是空巢老人,看见我们就像许久未见的孙子孙女,紧紧攥着我们的手,想跟我们多聊一会,想让我们多留下来玩玩、陪陪他们,仿佛这样就能够给予他们最大的温暖和安全感。

“哭,能不哭吗,我都气死了。”面对镜头奶奶一番可爱的回话或许是此次三下乡令我印象最深的时刻,他们那个年代的平凡的爱情是我们所向往的,同时却也是我们遥不可及的。革命老兵尚老在新婚不久后,就征兵奔赴战争前线,临走前老伴多次劝阻,都没能阻挡他那颗志愿保家卫国的心,奶奶当时也是有苦说不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征兵车越走越远,直到模糊在视线里消失。这突然让我想到宋佳演绎的一个电视剧片段“我是个军人,没经历过什么风花雪月的事儿,有些话只能说到这儿了。”这是我听过最辣的一段情话,却在此时无声息的与奶奶的回话相呼应,让我对这种战争年代平凡真挚的爱情更加生出一种敬佩之情。很羡慕这种平凡的爱情,没有华丽的情话,只有无声的陪伴,曾经的苦难没有一起经历,只有爷爷一人独上战场,但相信未来的风雨他们定还会携手一同承担。

这次三下乡活动,使我收获颇多,在钦佩尚老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在羡慕尚老和其老伴儿坚贞不渝、平凡伟大的爱情,同时我也意识到“服务社会,实现自我”是人生中一件乐事。我虽然是整个三下乡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但是我也有意识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主动去乐于助人,主动在团队中去帮助师哥师姐们,也获得了带队老师和其他志愿者们的一致好评。三下乡的途中有再多的困扰,也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没有人会叫苦叫累,纪录片拍摄过程中被蚊虫叮咬后也没有一个志愿者放下手中的机器,即使汗水浸湿了衣衫也没有一个志愿者埋怨过,扛着重重的摄影机器没有人会叫苦叫累,这或许就是我们新一代传媒人所应具有的面貌,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拍出更为人所折服的好作品,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流火的七月让我们大汗淋漓,但我们脸上却流露着灿烂的笑容,我知道,那是对劳动的喜悦,是对自我价值的赞叹,是对自己回报社会的认可。社会是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社会培养了我,然而我就应该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奉献社会,我们应该为社会做实事,做有利于亲近人民生活的事情,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只要付出总会让温暖的花朵在阳光下灿烂绽放。
经过许多天的历练,每个人都成长了不止一点点。回到学校我又主动担任起撰写、投递稿件的任务,这个任务光荣而艰巨,从那一刻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以师哥师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撰写稿子的那一刻开始,我代表的不再单单是一个人,有可能会代表一个院系的荣誉,但我不会畏惧这过程中的艰难,退稿、重写,相信这些小挫折都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成功的助燃剂,这短短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让我不单单是开拓了眼界、提升了自己,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历练我所收获的点点滴滴。
七月,是成长的季节。这个暑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丰富而有意义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决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清楚的,因为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宝贵的财富。虽然本次“三下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三下乡”的路还很长,“三下乡”的工作也将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我们也会一直做致力于社会发展无私奉献的志愿者。
报送单位:枣庄学院传媒学院
联系方式:178632725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