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饼如嚼月

作者: 一半秋风 | 来源:发表于2017-09-17 12:53 被阅读102次
月饼

小饼如嚼月

北宋时,宫廷和民间流传着一种节令食品,当时称为“小饼”。苏轼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留别廉守

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这句很像描述我们现在说的月饼,首先它的形状是圆的,其次它以酥和糖为馅。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没有“月饼”的称呼,一千年后的我看诗的现在,因为有了“月饼”这个称呼,觉得这个句子分外别致和亲切。

“小饼如嚼月”,取其中一个“饼”字,一个“月”字,恰好是“月饼”二字拆开。“小饼如嚼月”这句,简单来看就是说小饼的形状是圆的。但是古诗词中的汉字,往往有着比字面意思更为丰富的意蕴。诗中没有直接说饼圆,而是用了一个比喻,“嚼月”,就是说吃的这个饼是像中秋夜的月亮一样圆的饼。中秋的月很圆,所以这句也可以说是暗含节气在句子中的。但是仅仅只有这层的话,这个句子也很普通。“嚼月”这两个字多么有情趣,月平时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在这句中,月给人一种小巧玲珑的感觉,不仅可以把玩,更是可以放入嘴中咀嚼。月和人的关系是多么亲密啊。而且,中国素来有“天狗食日”的传说,“食日”“嚼月”,对比起来看,简直是天造一对,地设一双,你也大可以想象这句带着一种神话般浪漫雄奇的色彩。

这种拆字的方式,很容易联想到杜甫的名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这句是名句,一般人都知道这句,首先是因为它简单,谁都看得懂,第二是因为这句实在很符合流落异地他乡的游子的心声。因为这句太有名,让我一度以为“露从今夜白”只是陪衬。但是显然不是这样。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在每年秋天9月7日~9日。天气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秋天的露水,可以说叫秋露,由于在五行中,秋属金,金是白色,大概古人觉得白露更清新有情趣,所以用白露来代替秋露。“露从今夜白”,就是暗含白露这个节气,诗人把白露二字拆开来入诗。露水是透明的,本来是没有颜色的,但这里用白来形容,便有一种孤清冷寂之气。白常常让我们联想到寒冷,比如秋霜冬雪,显然,这里用白也可以暗示白露这个节气天气凉的特点。进一层讲,诗人感受到羁旅途中的寒冷,更是怀念故乡,所以因为有了“露从今夜白”这上句,“月是故乡明”这样的感慨更有分量。

试想想,把“白”换成“秋”,“露从今夜秋”,这句子无论从形象上还是抒发感情上都会大打折扣。虽然“白”这个字来源于秋,但是它有了自己的特殊语境,可以独立存在了。秋风也叫“金风”,大概也是由于秋在五行中属金。但是秋风和金风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秋风是萧瑟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秋雨愁煞人”。而金风给人的感觉则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的,“金风玉露一相逢”,“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金风”之所以给我这种风调闲雅,气象华贵的感觉大概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金这种材质这种颜色的东西给人一种华丽的感觉,二呢,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田野一片金黄,这个字带了一种暖一种喜悦在里面。

常常感叹,中国的汉字真是博大精深。就看那诗中的字,不仅仅有音、形、义,往字的后面一拉,还可以带出一大片的想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饼如嚼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wp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