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先生对修行的三个“毋”及三个“少”,看后觉得,总结出来,也许在我们人生路上能有些警醒作用。
三个“毋”。
一是“毋避”。由于世间“无常”,一切都会发生,既不好预计,又不好预防,那就不如平静接受,从容处理,不要把时间花在恼怒怨恨上。意外到来,也许开始会不知所措,但后来越“毋避”就越坦然。“毋避”从根本上改变 了与生俱来的避祸本能,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二是“毋招”。不躲避,也不招引。尤其是世间那些看起来很有诱惑的”美事”,更是不招、不引、不思、不迎。因为一切,都是既定形态、外在硬块,皆为空相,应该看破。若不看破,即是障碍。也就是说,越有吸引力的美事,越要放下,否则,整个“受想行识”会坠入“颠倒梦想”的境界,不得超脱。
三是“毋应”。就是面对种种攻击诽谤,绝不回应。在佛教看来,种种攻击起自于世间“业”的负面积累,任何针锋相对的直接回应都是在增添“我执”。你来我往的辩驳,只会增添负面积累,并且是双向叠加,没完没了,耗时费力。倒不如采取“毋应”来处理,让世间免除纷争的噪音,使负面积累转化成正面积累。
三个“少”。
一是“少分”。即是分别心,是指人们种种人为的划界和区分。禅语云:“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当你有了分别心,才产生执着,产生愚昧,产生贪嗔痴慢妒,这一切都源于分别心。要少些分别心,以慈心的细密能量围绕自己,从这里看向他人。
二是“少忆”。就是少回忆,少追思。佛教主张当下,着眼此刻,关照现今。时间本可能穿越,当下才是重心。且把“记忆”换成“良知”,把'沧桑感“换成”菩提心“,来什么就接什么,不必问来历,不必算因果,立即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爱之心处置。
三是”少冀“。是不让将来干扰当下。任何希望企盼都在空相之列。由于对尚未发生的一切的期许,最容易造成不同希望的冲撞,梦想破灭,结果造成最严重的人生之苦。一个修行者如果在佛的光照下真正成熟,那就应该少讲无常的未来,只看眼下的”观自在“。能够真正的”观自在“,那就已经是真正的”菩萨道“。
这个世界太复杂,每天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别、离。当千年风华皆看空,万般名物全看破时,便有了自如自在之心,能从容处理一切灾祸,化解恐惧,超然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