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如何识别和解除追求完美的观念锁定》和《臆必固我》
师父从如何判断是否是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是否有害,追求完美性格的成因和如何解除追求完美的观念锁定四个方面对这一阻碍人生发展的“心魔”深入浅出进行了剖析。“判断”依据清晰明了,绝不含糊:速度上强求一蹴而就;过程中强求一帆风顺;精度上强求一丝不差;对他人强求一直赞同;结果上强求一劳永逸。这是给追求完美这一心理问题下定义的理论依据,有了这个依据,在做咨询时就解决了万事开头难的问题。
人们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追求完美”并不是一件好事,而师父用镶满宝石的绳子和伪装的电脑病毒做比喻,更加形象贴切地明示了它的害处,让人对它念无可念,那么,就想办法解除决它。
追求完美之所以泛滥成灾,像病毒一样地潜伏在人的意识中,让人轻易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又深受其害,是因为它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基础及深植于祖辈们观念中“绝对正确”的根基,于是形成了“只有我完美了,别人才会喜欢我”的“进取心”。
正因为它根深蒂固,所以我们要有智慧去识破它,觉出它的存在,然后想办法解除它,用“活在当下”这把利剑把它造成的各种胡思乱想及恐惧和当下剥离开来,洒脱前行。
由此展开学习开元师姐的《追求完美与卓越》和开慧师姐的《对“完美主义”的再认识》,这两篇大作让人印象深刻,她们用发自内心的感悟和流畅的文笔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这一课的内容。感恩她们的智慧分享!
“臆必固我”,在此先对自己的懒惰和知识浅陋做个忏悔!课前没做功课,并不知道这一课是要教我们:“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为臆必固我是一个生僻的古老的成语,今天才知道分别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主观臆测,僵化的思维模式导致的绝对化判断,固执己见,自我为中心四种表现,也是四重障碍。明白了之所以出现这种不良表现的根源,认识到心理成长的重要性。正确理解了孔子的心理成长路线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愈矩”,深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含义。
中午躺在被子里被运承电话打扰时对下午的研修没有多大的渴望,3个半小时过去,脑海里就冒出了师姐们说过的话:“真希望这研修的时光走得慢一些,再慢一些……”,这般美妙的感觉,会不会越来越浓郁呢?真到了毕业的那一天,又怎么割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