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第二天,早上起来,昨晚下过雨的柏油路,湿漉漉的,阳光显得格外柔和。母亲昨天给我发了一段微信语音,大概意思是我9月1日开学,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学习。惊愕的反应过来,原来我还是个学生。前些天,何同学借我的书《我只用心做我自己》,发现我写的一段“……三年过后,我希望我又是个学生……,加油,好好学习!”那时候我想考研应该。学生这个词,之前我很抵触。在医院的时候,要是哪个护士或者护工或者不是我们科室的医生叫我同学,我理都不理,直接走人。“同学”总让我感觉你觉得我不专业。
8月好像发生了很多事,但好像啥事也没有发生过,无悄无声息的没了。
但有几本书对我触动特别大,触动最大的是《岂不怀归》,讲的是“三和青年”,干日结工作,干一天歇三天,白天闲逛上网打游戏,晚上睡大街或及其便宜的床位,十天半月不洗澡。“三和青年”指的是在深圳市龙华区的叫“三和人力市场”附件游荡的青年,他们大多是90后00后,各地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他们不像我们父辈一样,进城打工赚钱养家,目标明确富有责任感,生活节俭,进行储蓄,惦记家人。而三和青年,不愿意做低端的工人,觉得工厂和中介黑心榨取劳动力和差价。但也没有什么技能去胜任其他工作,能力匹配不上眼界,也不愿意去改变。也不愿意联系家人,躲避家人的问候和关心。
三和好像有一种魔力,让人快速的意志消沉。到最后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可以睡大街睡硬纸板,可以吃不结的食物,不在乎衣着得体,挑战生存的极限。再也不愿意去改变去探索新的生活方式,体验新的生活。书中提到一个“眼镜哥”,本来是做广告推送的工作,网上看到三和大神的生活,由于好奇来体验他们的生活,结果一来就沉溺与此,成为三和青年中混得较穷的一位。
低成本 的维持生存,不用思考明天做什么,自由散漫,没有人约束管教,并且有同盟有团体。好像没有任何的家庭社会责任需要当担,没有什么义务需要履行。我想如果是我,会不会也会自控力薄弱,也沉沦自此,很难改变这种情况呢。
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不要思考和改变的工作,会不会和这种情况类似呢,就像工业时期拧螺丝的一批批工人,到点上班到点下班,直至退休呢。或者说,对人生没有什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在原岗位上不上不下,不用动脑。对家人的关心,也是流于表象,反射性的说一些多吃蔬菜多喝水,天凉穿衣,早点结婚早点生娃,压根就不关心你到底在做什么,遇到什么困恼,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也不太关心你真的好不好。是不是也和三和青年有些类似呢。
在这种集体不需要思考的环境中,及其容易习以为常,觉得不改变这样也挺好。书中写了很多三和青年的社会现象,也提出了三和青年未来改变三种的可能性:个人觉醒、底层社会生态链断裂、失去日结工作的机会。总的来说就是自我改变和环境驱使。改变,自驱力和环境的关系,像是永恒较劲的话题。有的时候与其挣扎,不如想办法离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