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古 游夸父山二首

一
河渭不足渴仍忧,直奔沅江滚滚流。
留得三山遗迹在,邓林郁郁绿辰州。
二


鼎足直上冲云霄,斗牛剑气顿时消。
血躯化做山川木,夸父虽倒永存豪。


注:
河渭不足:《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 (日休息之地) 之际,渴欲得饮,饮于河 (黄河)丶渭 (渭水),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三山:指夸父山。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辰州东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云:邓夸父与日竟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 康按:此亦见载《太平广记》卷三九七。又按:古沅陵谓辰州,即今湘省沅陵县。此三山,今仍属沅陵县境,在今五强溪镇东,当地又称鼎脚山。三山面江而立,形如鼎脚直冲云霄。

斗牛剑气:《晋书•张华》:西晋大臣张华善观天文,时见牛斗二星之间有紫气闪烁,认为这是神剑的剑气冲天所致,并且发现这剑落在丰城。于是命雷焕做丰城县令寻剑,果然在狱中挖得两把古剑,一名龙泉,二名太阿。当夜,牛斗间紫气消失了。
血躯化做山川木:据石煌远《闲话沅陵•夸父山》中记,"夸父死后,他的尸骨化成沅陵的千座岩山,他的经脉变成了九百九十条溪河。"

七绝 远眺壶头山缅伏波诗一首

远征奇迹著壶头,苗寨江山汉室收。
神威伏波今何在?孤魂冷落楚江秋!

注:





壶头:即壶头山。山在今湘省沅陵县清浪乡水田与毛垭二村境内,在清浪滩南岸。山名由来,据《后汉书•马援传》唐李贤注:"壶头山在沅陵之东,因与东海方壶山相似,神仙多所游居,故名壶头山焉”。

伏波:指东汉初名将马援,马援因征战屡建奇功,被光武帝封为伏波将军。东汉初年,五溪苗民数十万人起兵反汉,光武帝派马援领兵征讨,大军溯沅水而上,驻军壶头山,苗寨兵驻青龙滩,设大、小兵营于小营溪、大营溪,将帅驻所在将军溪与马援驻军对峙,故今有小营溪、大营溪、将军溪地名,均在清浪乡小营溪村境内。由于南方气候炎热,北方士兵不适气候,士兵多病死,马援乃命兵士凿石穿洞以避暑,又食用一种野菜以防暑疾,故今有岩屋之地名遗存。岩屋就是马援士兵避暑的地方,他们当时吃的那种防暑病的野菜,就是现在的马援苦,是用马援之名命名的。但终因水土不适,马援病亡壶头山,落得马革裹尸而还。后人因纪念马援在清浪滩水急险恶之处的北岸为之建一庙,名伏波庙,是人们想借伏波的神威以镇伏清浪险滩而保过往船只的平安。伏波庙今已被五强溪电站库水淹没。其事具见《后汉书•马援传》及当地民间传说丶当地地方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