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的农村有一个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要把自己家刚出锅的饺子,先盛一碗,给长辈端过去,让他们尝一尝,顺便拜年讨压岁钱。前几个春节,因为工作原因,我都没有回家,这差事自然也轮不到我。但是今年我辞了山东的工作,回到老家上班,这下可逃不掉了。
除夕下午五点钟,母亲就煮好了饺子,刚放完鞭炮,我便乖乖的端着刚出锅的饺子往几个叔叔家。首先去的是四叔家,然后是三叔家,最后去最远的二叔家。可走到村北的路口我竟然迷路了,上班之后一直在外面,有将近七年没来二叔家了,这一片变化太大了。原来的瓦房全部变成了楼房,并且还长的一模一样,就连大门都相差不多。
我现在路边,使劲的想着,到底是哪一条街,第几户。路上匆匆有过几个端着饺子的年轻人,没有熟面孔。偏偏这个时候手机也没带,没办法问二叔,即使有,也不好意思啊。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先敲开一家门再说,如果不对就向他们问路。靠着模糊的印象,我终于敲了一户门。幸运的是,开门的是二婶子。我跟她说,我在门口转了两圈,不敢进,怕走错门。婶子倒没生气,说能看到我来拜年已经很开心了,硬要往我兜里塞压岁钱。我把饺子端给婶子,向二叔寒暄了几句,便匆匆往家跑。路上不知道谁家的孩子,端着饺子,大概是饿了,偷偷的捏起一个往嘴里放。
这些年,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在外面打拼,在城里安了家,除了逢年过节,很少回来,双脚难得粘上泥土,更别提去种地了。
村子好像已经步入老年社会,平日街头走的、地里忙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学校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原来一个班能有二十个学生,现在有些年级已经没有了学生。之前一直有新闻说某个城市新区是“鬼城”,夜间一片漆黑。现在,一些农村宅子整月不见灯光已经成为常态,不断出现“鬼村”,让人唏嘘不已。
我常常在想,那些还在务农的老人,再过些年,干不动了,有没有年轻人会接班,有没有人愿意回来。我曾经问过很多年轻人,几乎没人愿意当农民,还有很多的人巴不得赶紧有人开发这里,把地征了分钱。倘若真是那样,我的老家就真的要消失了。
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城市、换了身份,老家面貌不断经历时代的变迁。无论何时,希望我们能够记得住乡愁,常回家看看,不辜负在那片土地上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