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希腊城市
承上启下作用,影响地中海沿岸,通过对罗马的影响传播到世界各地。
大部分已经不存在。
受两河流域影响,学了之后又征服了两河流域。
欧洲文化从南向北发展。从地中海向北欧。
希腊因地形形成城邦国家。
平原地区集权 丘陵地区是城邦联合,互相牵制
城市二元性 卫城(堡城)和集会场(郭城) 雅典卫城发在山上 主要考虑军事因素,易守难攻。为神服务。
人的生活在山下,郭城就是集会场。
古希腊巴塞农神庙影响到世界各地 林肯纪念堂、毛主席纪念堂
希腊向东殖民过程中也受到东方文化影响,把殖民城市(米利都)规划的非常几何化,四四方方。


二、罗马城市
罗马选城更多考虑交通因素。农业发展有局限,依托于殖民、军事、掠夺。
把卫城融合到城市里面,神人共存。城市杂乱无章,中心有一个集会场,包括图书馆、议会厅、长老院、市场。居住100万人。有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为人服务。例如斗兽场。这是其他城市没有的。
影响到我们城市里的体育场、音乐厅之类,都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
殖民城市中同样网格化,强调轴线,城市中心是市场或者广场。例如特里尔。
三、欧洲中世纪城市
在罗马城市基础上发展出来。有公共场所。
封闭的城墙、较高的建筑 城市规模小,人数少。
有教堂、市政厅,自由民。
街道会因为行会分成各个街区,制皮、工匠等等。各个街区里又有教堂和公共场所。
四、巴洛克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街道开始变得整齐,因为火炮出现,开始发展处城堡、陵堡。
城市中间出现王权。
中世纪城市基础上发展而来。法国巴洛克城市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顶峰。布置视觉聚焦点,在聚焦点建造强调王权的大型建筑。突出城市的轴线。

巴黎的凯旋门,十四条街道汇集在此,展示拿破仑的皇权。
本节课感想:
一、城市的发展有迹可循,美国是一个拿来主义国家,它的很多文化因素都有其他文化的影子。华盛顿的城市规划、各色建筑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人们建造城市,从最开始的堡城与郭城之分,到神权衰落,平民起势,城市的发展也都能反映这样的历史变迁。
同样,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是“拖泥带水”的,你学我一点,我也学你一点,将来我去征服你时,再把学到的改造一下用在你身上,于是各种文化特征就在城市的规划中显现出来了。
显示文化特征的也不仅仅是城市规划,还有各种思潮,甚至预言。
某个时刻我就在想,在我们传统语言中,是没有指挥、军舰、艺术、代数这样的词语的,以前听一种说法是这些现代词语都来源于日本,是他们维新之后翻译过来的。
这些我没有考证,但我现在打字用的电脑、键盘、鼠标、显示器,这些东西无疑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却被我们广泛应用。
二、这是北大的老师讲的公开课,所以在研究世界地理时,老师一张口就是告诉同学们,你们将来到埃及、巴黎、墨西哥去的时候要仔细看它们的什么什么文化特点。
这给我这个从未出过国的二本学生什么感觉呢?
到底是北大,站位就是高。在我上学时候,老师讲到外国因素时,肯定会加上一句,你们将来如果有机会出过到哪去,就要记得什么什么。
不是我心里发酸,从出过这件事情来看,我们出国的机会确实要少的多。巴黎、纽约这些地方也许会旅游过去,但墨西哥、伊朗这些地方,应该就真的是北大学生们为学术研究而去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