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几乎每10年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进步,一个人的一生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变化和不确定,为了应对这些复杂而无从预测的变化和不确定,每个人在一生中需要作出许许多多或简单轻松或复杂艰难的决策判断。
什么叫做决策判断?其实就是一个个选择,一个个决定——它可以小到吃喝拉撒,大到改变人生。正是由于面对相似境况的不同决策判断的叠加,最终导致了看似出身背景、智商能力相似的人,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每天吃什么就是一个看似微小但是意义重大的决策判断。绝大部分人从来没有考虑过人类这个物种到底应该吃什么,才能够在更大概率上在年轻时拥有更好的精力和脑力——我们今天的体力消耗远不及祖先,但是脑力消耗却比祖先高多了。同样,我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也决定了是能够在更大概率上保有持久的健康、在老年时期更有可能拥有相对健康的体魄,减少各种疾病的侵袭。
绝大部分人完全随意地按照个人喜好或者方便程度选择一日三餐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喝就更不用说了,各种高糖饮料哗啦啦地倒进肚子里。你大概从未考虑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纤维和微量元素的配比和摄入情况;饮食上的决策判断每天都要做好多次,日积月累,这些决策判断就会呈现在你的皮肤上、你的身材上、还有体检时你的健康指标中。
这样看似微小但是事关重大的决策判断在每一天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发生。人是习惯的动物,思考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能量,同时也对一个人有着极高的自律和自控要求,大部分人就选择不再关注这些决策判断,让习惯替自己做出决策。由于这些决策判断的直接后果十分微小,一时之间不会爆发式显现,然而经过数十年的累加就会产生暴风骤雨般的结局——所有的肥胖和内脏脂肪、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都累计在那些日复一日的高植物油摄入、高糖和高盐饮食之中。
所谓作用巨大的决策判断,则可能决定或者改变一个人一生的走向。我在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
从上学开始,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投入在学习中;
最终选择是否考大学、以及考一个什么样的大学;
一生中交怎样的朋友,和他们产生了怎样的相互影响;
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投入在工作中,在工作中的专注度如何;
在工作之外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更新知识储备,
娶一个或者嫁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否要生小孩、什么时候生小孩、生几个小孩等等。
很显然,应对这些人生选择,我们这需要一个高效、理性和科学的决策判断系统。那这个高效、理性和科学的决策判断系统如何形成呢?
大多数人受到大众传媒的蛊惑,以为搜索引擎无比强大的今天,知识的积累并不重要。事实上,跟很多人以为的刚好相反,一个高效、理性和科学的决策判断系统的建立、形成和完善,意味着一个人要首先建立、形成和完善一个健全完整、自成体系、结构化的知识系统。否则,这个决策判断系统就变成了一个依赖直觉、经验和习惯的系统。
显然,人类的直觉、经验和习惯并不是无效的,在历史上对于绝大部分老百姓而言这个决策判断系统足以支撑他们过好这一生;不幸的是,面对今天这个纷繁芜杂、变化急速的生存环境,仅仅依赖直觉、经验和习惯的决策判断系统完全不够用了。我们今天一个普通人每天所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都远远大于魏征、张居正和李鸿章。我们今天一个普通人所面临的社会复杂度,也远远大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2.那一个健全、完善、自成体系、结构化的知识系统又是如何建立、形成和完善的呢?我们先不看一大串修饰“知识系统”这个词之前的定语,首先要定义的是知识系统。知识其实就是信息,有用的、结构化的、能够用来作为决策判断之基础的信息。
人类获取程序性知识的途径是做中学,换句话说就是反复操练形成肌肉记忆,不需要再动脑子、也就是消耗注意力资源即可做出动作——比如,骑自行车、开车,也包括所有竞技运动。做中学很重要,但是人类在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大部分技能都不是程序性知识,所以做中学并不是教育中的主要部分,尤其是进入学龄期之后的教育。
真正对我们非常重要的知识,是概念性知识。人类获取信息也就是概念性知识的途径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听和阅读。换言之,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就成为了一个人是否能够建立、形成和完善一个健全完整、自成体系、结构化的知识系统的前提条件。虽然通过眼睛的观察、耳朵的辨识,我们从周遭环境中也能获取一些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尤其是观察力对人很重要,但是这种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是我们现在探讨的范围。
那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又是如何提高的呢?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听和读。信息进入大脑是原材料(raw materials),需要被处理和加工才能为我们所用。听力理解力和阅读理解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能够理解,就是信息进入大脑之后是否能够产生意义——很多信息被捕捉到了之后,很多人其实是不能理解的。
另外,信息处理的速度也很重要,同样的时间里,一个人能够处理1000个字节的信息,和一个只能处理100个字节的信息的人,相差甚远。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在考试的时候能提前交卷,有的孩子在考试的时候却无法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卷面题目,这就是信息的处理和加工速度上的差异了。
说远一点,在知识付费大行其道的今天,为什么阅读依然比听书效果更好、对人也更重要?尤其对于正在建立、形成和完善一个健全、完善、自成体系、结构化的知识系统的年轻人而言更是如此?因为阅读理解力和听力理解力原本就不是同一种东西,前者的对象是文字,后者的对象是语言。
只有听力理解力,没有阅读理解力,那叫文盲。极端一点,如果只依赖听力理解力,而不需要阅读理解力,那人类根本无需发明文字,更无需在工业革命之后产生大量的学校,使超过95%的人都具备读写能力。那么阅读比听,优势在哪儿?
简单的很,正常人的阅读速度远远比正常人的说话速度快得多。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在阅读非专业性的文字信息时,按照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进行计算,每分钟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大约300-500字,如果是一个阅读速度和理解力比较强的人,这个数字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超过1000字/分钟。但是如果是听,我们正常的说话速度(在保证对方能够无理解的前提下)平均每分钟150-200字——你当然可以说得更快,但是听者一方很难在相应的时间中处理这些信息,那就没有意义了。
由此可见,通过听获取信息的速度是远低于受教育之后的阅读速度的,这个差距差不多有2倍。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在一生中的学习能力就会非常有限,因为他接受信息的速度太慢,习惯处理和加工信息的速度是依赖信息输入速度的。相反,一个阅读能力强的人,往往会在长期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比如,阅读一篇2000字左右的微信文章,如果你用阅读,即使阅读速度中等,5分钟就可以完成。如果你要用听的方式,至少需要10分钟。但是朗读的速度通常比说话的速度要快,演讲或者朗读可以达到300字/分钟,但是通过听接受信息时,我们的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的速度跟不上,这就是为什么通过知识付费听课或者听书的时候,除非精力高度集中,否则经常会有听完了之后记不住、或者反应不过来的感觉。
当然,知识付费的兴起和繁荣,必然有其原因。听课和听书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对环境要求低。阅读行为往往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最好还有必要的文具进行圈圈画画,这就好像我们在大学去图书馆或者教室上自习一样。但是知识付费形态的听课或者听书,解决了开车时、坐地铁时、早上起床刷牙洗脸上厕所时的这些碎片时间的利用问题,无论效率如何,反正还是有信息输入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虽然有效利用了碎片时间,但是由于注意力分配有限,效率一定不会太高。而且,听书和听课这种方式,由于在大脑产生的印刻有限,大部分尚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人,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一个健全、完善、自成体系、结构化的知识系统的建立、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这种知识付费的听课和听书的方式,适合那种已经建立和形成了知识系统的人,去完善这个知识系统,而无法帮助没有这个知识系统的人建立和形成这个系统。
但是建立、形成和完善一个健全、完善、自成体系、结构化的知识系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接受信息,而且需要处理和加工信息——你可以理解为这种所谓的处理和加工,就是思考和内化。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阅读量不低,但是在阅读时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不去主动对信息进行思考和内化,因此把自己读成了一个书呆子,所有接受的信息乱七八糟地堆放在大脑中,没有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信息就是无效的。因为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是目的,最终能够建立和形成高效、理性和科学的决策判断系统,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个决策判断系统做出“怎么办”的决策,也就是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样一个目的。能够用来进行决策判断的信息,是联结在一起网络结构,而不是碎片。
人生没有算法,你的决策判断系统里藏着你的人生。一个人的决策判断系统的行程,需要培养的步骤并不复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大量的、多文体阅读;行走,将“纸上得来终觉浅”与“眼见为实”相结合
思考和内化: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子不算阅读
形成和完善健全完整、自成体系、结构化的知识系统
形成高效、理性和科学的决策判断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