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年轻的时候在当地的政府上班,上班之余做做农活,天天乐呵呵的,不知道辛苦为何物。
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非常严格,但是他坚持认为只有一个孩子是不够的,将来孩子孤身一人,会有诸多困难。
于是他坚决的生了老二。因为超生,工作是保不住了,于是回家专心务农。还被罚了不少钱,欠了不少债。他仍然乐呵呵的,并不抱怨。他的勤劳让人敬佩,几乎要住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像绣花一样的种田。
种了几年粮食,自家吃是绰绰有余了,多出来的就去集市上卖掉。后来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同样一块地,种经济作物比种粮食的收益高。于是他不再种粮食了,全部种上葱姜蒜甚至药材之类。
从此以后,他就更像是在地里生根了一样,天天在土地里劳作,天天一身土、两脚泥,完全不像是在政府工作过的人。
总算没有白辛苦,几年以后,手里有了一点积蓄。他本来就不是安于现状的人,想法也渐渐多了起来。
他用几年的积蓄买了两台做蜡烛的机器。那时候人们刚知道还有一种东西比煤油灯更亮。但是一块钱的煤油可以用半年多,一块钱的蜡烛也就用十来天。
可想而知,最开始蜡烛的销量并不乐观。一直过了几年,村里通了电,人们才知道电灯是多么明亮。但那时候的供电非常不稳定,随时都会突然停电。
人们体会了电灯的明亮,就不再满足于煤油灯的廉价,蜡烛的销量大增。
小家庭作坊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接下来的几年,蜡烛一直供不应求。老李就这么又有了一点积蓄。
腰包略鼓的老李不再满足于小作坊的稳定收入。于是伙同了几个朋友集资买设备租厂房,开了一家蜡烛工厂。
但是这时候的形势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首先是电力供应越来越稳定,蜡烛的需求不断降低;其次是他们现在的产能无法通过零售来消化,必须找到更多的渠道。这跟之前的小作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这个工厂艰难维持了没多久,就亏光了所有的积蓄。几个朋友变卖了设备仍不能填补亏空,狼狈的回到老家。
经历过失去工作,创业失败以后。老李在亲戚朋友的眼里已经是一个很不靠谱的人,太能折腾,太不安分。
现在的老李真的陷入了困境。改革开放已经多年,没走弯路的幸运儿早已经走在了发家致富的路上。亲戚朋友也不再相信他,只是碍于情面,像征性的支持了一下
这一次老李能否东山再起。咱们下次再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