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五开文化)

年轻人,
我有一个故事,
或许你有那么些时间坐下来,
听听一只瓶子的回忆……
故事要追溯到北宋年间,徽宗崇尚道教,讲究“天人合一”,酷爱雨过天青之色,遂敕令宝丰县汝窑烧制精品青瓷进献入宫。
一天,窑工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在窑炉外踱步,已经快临近进贡的最后期限,他们不知道这一炉能有几件成品。
伴随着清脆的响声,我看到了世间的第一缕阳光。
从火焰的包围中出来,骤冷的环境使我的身体产生了细碎的开片,窑工们都沉浸在这密集而清脆的开片声中,他们说这是如风铃般的美好声响。
出窑时用最动听的声响迎接自己的新生
刚出窑炉的我身形规整流畅,那一抹纯正的青色莹润饱满,肩部聚釉处呈色青绿,釉面满布细碎透明的开片纹路,气质古朴而典雅。
因此来自汴京“东西窑务”的典御使一眼便选中了我,将我作为贡瓷进献给徽宗皇帝。
我一入宫就深得徽宗喜爱,他命宫人将我作为花器摆放在案头,定期更换着不同的时令花卉。自此,我每日与芳香为伴。

本以为这般岁月静好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怎料靖康年间金人南下,汴京城破,徽、钦二帝以及三千多皇室成员和大批珍贵器物典籍被金人掳掠北去。
当然,我这件微不足道的小瓶子也在其中。此后我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从被迫入金到蒙元统治,再到满清入关,经历了迁都、城破与战乱,我也数次流落民间又多次回到宫廷。
这其中有几次险些支离破碎、不复存世,我那盘口的口沿也不知何时破损,遗落在何处。
直到大清乾隆年间,我被爱好汉文化的乾隆皇帝从民间征集入宫,才终于结束了流浪生涯。

我自入清宫后,甚得乾隆皇帝喜爱。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皇帝命人将我残缺的口沿打磨平整镶上铜釦,并在瓶底中心挖釉一方,在浅黄胎地上刻御体诗一首,以表达对我的喜爱。

其后,随着满清政府的覆灭、动荡的时局再次开启。
从民国建立,日本侵华、再到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败退台湾,我也和其他精品故宫文物一起来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与我的旧时好友分隔海峡两岸,直至如今。
而乾隆爷为我镶嵌的铜釦也在迁徙途中不知踪迹。
历史轮回,四季更替,曾经的繁华如梦似幻,如今回想起来,竟恍如隔世。
这,就是我的故事。它不传奇,也不催人泪下,
只是我用故事串起来的回忆录,如梦似幻却又真实发生的故事。
你不是第一个听我故事的人,曾经有个年轻人也听过我的故事。
他告诉我,想要重现我往日的风采。自此,致力于研究宋代制瓷工艺。

很开心,现在还有年轻人能够沉下心来研究老祖宗的手艺。
看到它,我仿佛又听到了初出窑炉那一刻,如风铃般,迎接新生的美妙声响。
历史的轮回,新旧的交替,这是传承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