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陈胜吴广起事于民间,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各地群雄纷起响应。而秦二世荒诞无能,奸宦赵高弄权,一时天下大乱。
项梁项羽立楚怀王而号令天下,约定先入关中者王。然秦将攻赵,项羽奉怀王之命救之,致使刘邦先入关。如此,便与随后赶到的项羽激烈争斗,楚汉之争由此而起。

历史不忍细读,细读起来耐人寻味,意味颇多。楚汉之争,已成中国历史上一段经典的故事,就连象棋上也是楚河汉界鸿沟划线,鸿门宴、垓下之围、霸王别姬,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项羽因不肯过江东,成为失败的英雄,广为传颂。相比之下,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曾有抛妻弃子,欲分羹老父的不耻之事。加之,汉朝初立时,他大肆攻杀功臣,而使其名声不佳。
晋朝阮籍曾有“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叹,而宋代词人李清照也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语。

历史就是一个谜团,何为英雄,胜者为王败者寇,千古一理。就楚汉之争而言,司马迁曾有“受命”“天助”之叹,到了班固之时却说“锲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时也命也?
然再细读,就会发现历史是公平的,所谓时者,时机也,谁能抓住时机谁就能胜。时者,又是时势也,即历史潮流,谁能顺应历史潮流谁就会脱颖而出。
可以用“私德”与“公德”来形容一个人的两面,个人修为、人品即为私德,策略眼光、胸怀气魄即为公德,私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德,但不能决定公德。二者有关系,但在历史的发展上有时候却诡异的显出互不影响,甚至二者背道而驰的情况。
如刘邦,就私德而言,时显狡诈痞子气,但就历史而言,能顺应潮流,从善入流,终统一天下,开创大汉之先河。

再如武帝刘彻,穷兵黩武,任用酷吏,劳民伤财,横征暴敛,且长期沉迷于鬼神之事,迷信方士,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期间有好多荒诞不经之事。然,又是他北击匈奴于沙漠腹地,南平南越、闽越之乱,打通西域通道,造就一代强汉之形象。
私德与公德?几何关系?
再往前者,春秋五霸之宋襄公与楚争霸,楚成王率楚军渡泓水而来,宋军以逸待劳,功可成也。但是他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不击未济之师。
等楚军过了河,手下大臣又劝他赶紧趁楚军还站脚未稳没有列阵之时攻击,他还是不听。直至楚军列好阵,再同时击鼓而战。最后兵败受伤,争霸未成,伤病复发竟然搭上性命。初一看,似乎很讲义气,私德很好,却不知兵国之事不可过迂。当然,春秋无义战,并不存在谁是谁非,而此事却成千古笑柄。
秦皇嬴政,就个人而言,好大喜功,杀戮无数,焚书坑儒,性情残暴,但瑕不掩瑜,不能因为这些就否定他的历史功绩。
秦国在战国后期国力渐盛,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国家形式。此外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形成大封建帝国,号称始皇帝,雄心抱负可见一斑。

私德公德究竟作何论?
还有三国之曹操,也是一代奸雄,从传统观念看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符合当时忠君强国,匡扶社稷的理念。但他在汉室衰微、群雄争霸之际,力挽狂澜,为后世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曾豪迈的说过,若使国家无孤,不知几人称王?一代枭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要看历史发展的大形势,私德固然重要,但脸谱式的好人坏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就是微不足道的浮尘。
要看主流,要看他是否顺应历史的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如孙中山所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不可因私废公,也不可因公废私,这应该是历史的态度,历史的眼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