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头脑极度开放”——瑞达利欧认为这是《原则》一书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因为这几乎又是每个人在成功的路上,在合理决策上都需要的一种能力和谦逊品质,和认知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个人如果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又能保持谦逊或头脑开放,几乎没有什么实现不了的东西。然而,这是重要但又艰难的事情,因为有两大障碍阻止着头脑开放:自我意识和思维盲区。

1 自我意识
瑞达利欧指出,自我意识这里指潜意识的防卫机制,它使自己难以接受错误、弱点,即使大脑更高级的意识能够理解和接受一些批评性建议,它本能认为是受到了攻击,产生情绪并采取戒备心理。这里相当于常常出现“两个自己”来管控自己,有逻辑有意识的高层次自己与情绪化的低层次自己往往产生冲突,不能互相看见,难以理解另外一个自己。冲突中那个自己控制我们的行为,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

如,我已经决定控制甜食,但是眼前摆着自己喜欢的甜点顺手拿起来放进嘴里。这就是低层次本能的自己战胜了高层次理性的自己。又如,在别人指责我时,我一方面想愤怒地怼回去,一方面想大度地原谅对方,暂缓后,我保持了沉默。这个时候高层次的我战胜了低层次那个本能的我。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未知。
个人的大脑本身都如此复杂,如果我们与人交往时,两个人或更多人的N个大脑中的高低层次自己互相碰撞,表现在我们的观点、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总会有各种不同。所以,我们对他人的了解和他人对我们的了解比自己了解自己不容易。而保持谦逊和头脑开放,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2 思维盲点
思维盲点是指每个人按照自己认知本能或固有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难免造成认识不全面,进入不同的思维盲区。盲人摸象就是一个典型的认知例子,每个人并不认识大象,只凭自己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定义,以偏概全,且都认为自己所说的对,摸象人争论不停,旁观人见此大笑。然而, 每一个都存在着思维盲区,只是自己可能不知道而已。

有一种盲区是自己长期固有的习惯,越是寻求改变,越是保持不变。比如,妈妈以每天督促孩子吃饭、喂饭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而孩子会越发不自觉,没有督促或喂食反而不吃。又如,每天睡觉担心自己睡不着,越担心越睡不着。
还有一种盲区,有人解决问题只是不断在自己脑子里解决,不会寻求他人帮助,只能在自己看到的地方徘徊,或者不断地“在在自己的盲点碰撞”。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盲点,就会持续不断地栽在相同的问题上;当认识到自己的盲点、承认自己的盲点时,以开放的头脑接受不同的可能性,接受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而不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任何观点,就会有更好的决策和答案。总之,“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无比重要的”。
3 用7个习惯来克服两大障碍
首先,积极主动。开放头脑不是盲目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而是“要开放也要坚定”。在学习中主动改变想法的人是赢家,拒绝学习与交流的人是输家。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都有决策权力,成为自己人生的转向舵。
第二,以终为始。克服障碍和开放头脑是有目标的。是为了从不同视角看到问题的更多更好的决策。所以,要以此为目标,谦逊地学习,提高认知能力,顺利抵达自己想到达的地方。
第三,要事第一。开放头脑意味着真诚谦逊,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而是关心如何实现目标。
第四,双赢思维。开放头脑,我们要的不是对错思维,而是双赢思维,任何交流只有以双赢思维为基准,才可能实现双方收获最大化。
第五,知彼解己。要学会先了解别人再进行表述的习惯,知己知彼,需要自己善于倾听与共情,并且学会适时合理提问,获得更多信息。
第六,统合综效。开放头脑的过程是一个如何对待差异,如何利用差异创造出更多的选择或第三选择的过程,是一个统合综效的过程。
第七,不断更新。每一个人在开放头脑的过程中,在认知、情感、身体、精神等各方面都会得到不同的觉察与更新,发现不同的原则。
真正成为一个头脑开放的人,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种能力培养的过程。你准备迎接挑战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