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画得好
审美少不了
阿汤哥每晚沉迷撸图
求我来写
日本动画发展史
顺便放一张
阿汤哥临摹的福利手绘图
啧啧啧
看在他这么勤奋刻苦的份儿上
勉强答应
OK
回归正题
先来说说动漫这个词
微博因为这个词不知道引战过多少次
大概是天朝家长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哇 年纪这么大还看动画片?
所以大多数人觉得
动画片都是低龄儿童看的吧
郑重声明: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统称
阿汤哥浅笑轻言
过分了
短短一篇文章
要写完日本动画的前生今世
重点介绍
比较有代表性风格的作品
60年代
早期的日本风格
大都受到了迪士尼的影响
人设上的“大眼”风格设计
并非取材于现实
而是为了更好地情感表达
将瞳孔设计成巨大的椭圆形
占据脸的大部分
喜剧类型的动画
直到今天还以这种风格为特色
身体并不是现实的结构
只是基本形状的组合
说到阿童木
就不得不提到手冢治虫
日本漫画家、动画制作人、医学博士,
同时也是现代日本动画的创立者之一。
代表作品:
《森林大帝》、《铁臂阿童木》、《小飞龙》、《三眼神童》等 。
手冢治虫曾经是一名医生
却沉迷画画
从医时期
曾传出一些流言蜚语
手冢每晚都悄咪咪地
把可爱的护士小姐姐拉到值班室里
锁上门
过了好几个小时
护士小姐姐从里面出来时
大概就是这种状态
其实
手冢治虫每天画通宵也来不及交稿
只好找护士小姐姐帮忙
把草稿图的铅笔痕迹擦一擦
想歪的自觉去面壁
70年代
出现一系列实验性作品
原画为木村圭市郎
资深动画师
原画师
代表作品:
《鲁邦三世》、《妖怪人间》、《人造人009》、《虎面人》等。
设计具有革新性
更加简化
而且不怎么清线
角色有着很多粗糙的线条
就像是画角色时
没有在正经削铅笔
80年代
对现实主义的追求
多样化审美的结合
出现了机器人动画繁荣的十年
金田伊功是实际上的现代动画“作画”的鼻祖
日本动画家・演出协会(JAniCA)会员。
主要作品:
《银河旋风braiger》、《魔女宅急便》、《电脑线圈》、《红辣椒》、《攻壳机动队》、《新世纪福音战士》等。
角色会有块状阴影
这是金田风格的标志之一
喜欢做大量疯狂的特效
这是金田风格的标志之二
“金田特效”
“金田光束”
“金田透视”
“金田跳”
……
这些名词不一一赘述
列在这边就是想说
这就是所谓的大佬吧
金田的风格主要是
运动的夸张
重度化风格
弧形火焰
影响了很多动画师和视觉设计师
例如村上隆
日本艺术家
2008年《时代》杂志评选出的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中,村上隆是唯一的视觉艺术家。
正是受此激发
从而开创新的艺术活动
以“超扁平化”而闻名
《幻魔大战》这片子
特效场景特别棒
剧情真不咋滴
极大地考虑了写实的人体结构
尤其是女性角色的身体
女性角色逐渐成为一个焦点
并不仅作为一个剧情推进而存在
90年代
数字动画的诞生
使得作画能够保持精度
草薙素子
骨骼、肌肉和比例都十分精准
这种真实的设计趋势
并没有萌化的眼睛
不切实际的人物比例
据说这是70年代某里番截图
黑人问号脸
不知撸点在哪
最左边的那位大兄弟
有点眼熟
21世纪
京都的大眼萌系动画风格
我指的是AIR 、CLANNAD这种
大家熟知的京都脸
同一部作品
在不同时期
风格也是会有变化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
小新脸上的玻尿酸渐渐流失
照这样的趋势来看
蛇精脸就在不久的将来
曾经在直播间里
一群素不相识的小可爱
做了半年约定
这是我
↓
约定的半年已过
不知道大家现在怎么样了
但我算是勉勉强强实现一小部分
俗话说
计划赶不上变化
长期规划也许没能很好地把握
但是分解成短期目标
一步一步地前进
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人生就是一张白纸
你就是自己的编剧
那么半年后的你会有什么愿望呢
有些东西放弃比坚守更难
那就继续守护吧
重磅消息
下篇文章是
阿汤哥独家
「绘画工具」
相关课程
我们下期见
文章点个赞
老板答应我买银时手办
谢谢各位衣食父母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