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追风筝的人——前言部分(简述)

追风筝的人——前言部分(简述)

作者: 春风十里不如李_ | 来源:发表于2020-02-17 17:57 被阅读0次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¹

《追风筝的人》本书中的阿米尔和哈桑,这两个男孩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可两人的身份和地位极性格,家庭教育,似乎决定了俩人不会有好的光景。

  作者本人写此书并不打算投稿,他认为,没有一个美国人会听阿富汗人的诉说(但他的想法错了),当时的阿富汗人收到歧视,他怕自己写的文章被认为是拿阿富汗人的战争来赚钱。
  作者妻子罗雅却不这样认为,她觉得这是作者获得更多读者的机会,她信心十足,废了很大一番力气说服作者。她认为当时实际上是向世界讲一个阿富汗故事的良机。因为当时一些关于阿富汗人的文章多数都围绕着塔利班²、本·拉登³、和反恐战争4展开,到处是对阿富汗人的误解和偏见。罗雅说作者的书能让人们看到阿富汗人的另一面,虽说作者犹豫不决,但他不得不认可罗雅的观点。
  这本书里大部分事件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先整之前的时期。对当时读者来说,是个盲点,这段阿富汗的历史很少被人提起,文中写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极妻子见到的多数人不再妖魔化阿富汗人而是将他们的憎恶直接发泄向塔利班—而人们无法妖魔化那些已经是魔鬼的人。

①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美籍阿富汗人。

  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②塔利班是发源于阿富汗的坎大哈地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

  塔利班,在波斯语中是学生的意思,它的大部分成员是阿富汗难民营伊斯兰学校的学生。 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认定其为恐怖组织。

③本·拉登  全球性恐怖组织首领,被美国政府指控为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和2001年9.11事件的幕后主谋,名列联邦调查局十大通缉要犯。

④反恐战争,这词是在经历9.11事变之后造出来的新词,本词一出遭到人权主义强烈批评,认为它过于依赖军事力量  奥巴马执政后,将暴力反恐切换到军事、外交、政治和经济等手段多管齐下的“综合反恐”。

  我知道注释写的有点啰嗦,但是想让读的人都能了解文中所写的,有些是我自己查资料找的,如有错误,多谢提醒。

冲鸭🦆🦆🦆

        。。。。只求一赞。。。。

相关文章

  • 追风筝的人——前言部分(简述)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¹ 《追风筝的人》本书中的阿米尔...

  • 错手放飞的风筝,我来追

    错手放飞的风筝,我来追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

  • 追《追风筝的人》

    本周读书心得:一个三晚查课中偶然发现某班一男生手里拿着一本书全神贯注的读,直觉告诉我,肯定不是教科书,翻开书皮,我...

  • 狱司

    追风筝的人 for you , a thousand times over 是,我追

  • 前言-作者简述

    我是一名95后的社会小青年,14届应届毕业生,大学主修的是网络工程专业,出于对所学专业的不喜欢和对上海的憧憬,...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前言:为什么是追而不是放,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斗风筝时,被斗下来的风筝,会有很多人去抢,谁拿到也是这个风筝日的重...

  • 云上的风筝

    云上的风筝在天上飞 思念的人儿在地上追 风筝随着风儿往上飞 柔声细语在说不必追 ………………………………… 四月四...

  • 《追风筝的人》:我追

    “为你,千千万万遍”,很熟悉的一句话,可我不知道来自于这本书。今日再次在这本书里相遇,像是久违的老朋友重逢:我自远...

  • 《追风筝的人》——我追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看的——前期因为看了之后特别压抑,遂而中断,中间回了趟老家,回来又继续看才勉强看完。 对阿富汗的...

  • 我追——《追风筝的人》

    名句赏析—— “为你,千千万万遍。”““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爸爸说,“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风筝的人——前言部分(简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hi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