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里,赵公子曾提到,高育良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一本《万历十五年》,他痴迷明史至深,乃至于两任妻子都是明史的专家或所谓爱好者。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作者黄仁宇曾提到过全书的主旨在于论证一个观点: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有意思的是,高育良此人,从表面上看对自身的道德形式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他说话永远有理有据,讲人性讲原则;他不贪钱,手上也不沾血;他知道回报提携之恩,也尽力维护拖后腿的学生;就是被美色诱惑,他也像一个君子一样,不仅十二年只专一人,还给了爱情、名分和家庭。他无可置疑,也无懈可击。
可他偏偏还就是片中出场人物中最大的反派。
这个形象与万历十五年里占重要一笔的张居正首辅颇有些重合。作为万历皇帝的“元辅张先生”,张居正学问深厚,力行节俭,智慧勤勉,有大贤风范。他曾经为了防止小皇帝沉迷于艺术玩物丧志,取消了皇帝的书法课。对皇帝私人生活也管得相当宽,比如为了省钱而不让皇宫里放烟火,顺便妨碍皇帝给娘娘们买珠宝等等。
但张居正的结局是什么?去世不到一年,就被盖棺定论为欺君结党营私的大贪官。还被发现私生活及其奢靡。张居正的双重形象,体现了明朝政局的一个根本性矛盾,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分裂。
万历十五年里有描述,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整体缺乏弹性和效率:财政上死板混乱,官员收入微薄;人事任命权却又集中于中央,以致上级对下级没有奖罚的权限;司法制度也过于简单,缺乏判决争端的根据,往往通过对善恶的道德评判来定罪。
与此同时,因为政治体制的不成熟,导致明朝的文官集团强烈依赖于道德观念和精神力量来解决问题,比如没经验的官员没日没夜领着民夫抗洪。这样分裂的结果就是:
“一方面,这些熟读经史的人以仁义道德相标榜,以发挥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为国家服务,以自我牺牲自诩;一方面,体制上又存在那么多的斡隙,给这些人以那么强烈的引诱。”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这段话仔细想想,感觉特别熟悉,似乎就在描述人民的名义里的某个人物,某个场景,或某个片段。它说的可以是高育良,可以是赵德汉,也可以是丁义珍。
所以,万历十五年的中心观点就是,道德是不能替代技术和法律来立国治国的。
从书看剧,以历鉴今。
人民的名义是部好片子,但缺憾之处在于电视剧因为艺术处理的原因,对人物的善恶有明确的定调,为了感染观众的目的,故事也多从道德的角度入笔评判。还经常双线对比,善恶官员的言行通过比较立见高下。片中定了个明确的基调:好官员要约束私心,尊重人民的利益。
这样的立意虽好,但似乎过于非黑即白,过于仰仗道德标准,总让人觉得不那么痛快。历史上的治人之道,往往是借用道德伦理的名义组织政治集团以资对抗。
然而,我们是浅薄的人类啊,人都是有伦理道德和私心贪欲的两面性的,很难要求每个人都变成圣人,每个官员都是好官。所以社会进步的重点难道不是在于建设一个能让坏人也做好官的体制吗?
“道德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
P.S. 写到最后,突然想到 Legal High这部神剧了。看完人民的名义去看霓虹的这部剧,绝对酸爽!另外,堺雅人男神好可爱好可爱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