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盛开的生活教育留学生
《小别离》为什么你们还在迷信留学?

《小别离》为什么你们还在迷信留学?

作者: 卢璐说 | 来源:发表于2016-09-05 09:11 被阅读6848次

我和两闺女挤在13寸的电脑前面看《小别离》,思迪看不太懂,看了一会儿问:“妈妈,他们的孩子都死了么?为什么他们一会儿哭一次?”

我抹着泪说:“要我把你送到一个你谁也不认识地方去上学,只有暑假才能回家来,你去不去?”

她头摇得和拨浪鼓一样,钻到我的怀里说:“不去。”

我抱住她,在她们成年之前,我也不会送她去。

我们活在一个极致功利的国家,出名要尽早,出国要尽早,什么都要早,人生最失败就是输在起跑线上。可是二十几岁就很出名的张爱玲,一生颠沛流离,独终在美国,不过这是题外话,和本文没有什么关系。

我是大学毕业工作了一年之后,才去了“二流资本主义”的法国留学的。就是因为我留学过,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是非常赞成留学的。但是就因为我留学过,我亲眼看到了诸多的问题。我反对在孩子成年之前就送出去留学,弊大于利。

很多年以前,我回国度假,在阿姨家,她有几个朋友来玩。听到我在法国留学,有个阿姨开始打听留学的事情,她的女儿高中快毕业,成绩不理想,正在犹豫要不要去留学?

我说:“留学是一件好事,但是最好等到大学毕业。至少也入了大学,读了一两年之后再去。”

这话给正在惧怕高考,恨不得把孩子打个包,直接扔过太平洋的妈妈们,浇了一盆冷水。我本来还想陈述一下理由,就被另一个阿姨打断了,她的儿子高二就被送到澳洲去了。

她不以为然地说:“我儿子去了澳洲,住寄宿家庭。几个月,回来人就变了。自己叠被子,收拾屋子,吃完饭帮我收盘子。带他出门吃饭,居然知道要点个便宜点儿的菜。你说人家外国人怎么那么会教育孩子呢?我教育了十几年都教不好的孩子,几个月就被教的那么好,早知道这样,初中就直接送出去了,肯定更有出息。”

在中国不同意长辈的意见,会被认为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挑衅。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教养让我闭上了嘴巴,没有再说下去。

如果有这点自理能力,懂点柴米油盐,就算是被教好了,何必去国外啊?有那么多未开发的地区,就近去个顺义,就能搞定啊。

在国内吃苦,就是吃苦,会累坏了孩子。

去国外吃苦,就是深造,一定会有出息。

这有点说不通呀?逻辑有问题。

我家法国的那个卢先生从高二就开始上寄宿学校。在他印象中,住校犹如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日子痛快无比。

可是他的那些“痛快无比”是有前提的:

人在本国,没有语言和文化差异;要成绩好;能玩得转学校的规矩;摆得平讨厌的对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群可以坚守与共的死党狗友。

我不想说外国的月亮就是圆,但是中国和西方的孩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生的根本不是孩子,是掌上明珠。从生下来,每一步都有人在前面铺路,在旁边扶着,在后面接着。拼爹拼娘,智力被更全面的开发,加上我们最擅长的记忆力,所以中国孩子更聪明。

可是娇生惯养的中国孩子没有自理能力,没有自律性,没有独立能力,再加上远渡重洋,语言和文化的鸿沟,这些都决定了,小留学生们的留学生涯,注定困难重重。

无论寄宿在学校,家庭或者亲戚家,总要管住和管吃。衣食住行在出国前,都已经安排好了,没有问题。我认识一个小留学生,六个月中,丢了两个电话,一部电脑,三回钱包,但是找回来两回,最后把护照也丢了。

没有自理能力是个问题,但是都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既然出去了,能用钱解决的,其实都不再是问题。

因为还有很多用钱解决不了问题。譬如说,文化差异。

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甚至巴西,智利,总之基督教国家之间的文化区别是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和远方表亲,千丝万缕总有点关系。阿拉伯国家的文化算是和西方迥异,但是比起中国来说,也有更多相同的地方,至少他们信的都是同一个上帝。

中国学生在学校里,常常都是面冷心热,坐上观型。同学都凑成一堆儿,笑成一片,而我们就是眼巴巴的坐着看。其实我们也非常希望和其他的同学一起笑,但是我们不敢开口,更不知道怎么说。

友情比爱情松散,爱情可以排山倒海,冲破一切。友情必须是建立在共识互利的基础上,要彼此有认同感。所以说,想象中出了国,和各国学生亲热的打成一片,哥们儿撒遍全球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认识倒是认识,但是文化是一面透明的玻璃幕墙,咫尺之间把我们隔在几重空间。

几年下来数数,中国留学生最亲密的朋友都还是中国人,连ABC都还差点亲密,凑在一起永远在说汉语。

文化之外,孩子们的自律性是重大问题。从生下来就有人提醒,监督和照顾的的孩子,一旦被扔出去,放松下来,很容易阶段性或者整个的放纵自己。

国内和国外高中系统设计不同。

在国内人人都怕考试,中考,高考。独木桥掉下去就完了,可是挤进去就成了。就算平常学习不好,只要用功拼几个月,或者如《小别离》中的朵朵,考试发挥超常,也会被重点中学录取。退一万步说,就算这次没考好,复读一年,只要下次考的好,就有前程。

国外读书首先是要修满每个学期的学分。譬如在法国,并不是每个学期都会有期中期末考试,就算有,也不能直接算作学分。一个学分,是课堂小测验,家庭作业,平均起来的分数,再加上几次考试的分数算出来的。

这么设计就是为了避免学生们在平日不用功,短时间突击。

孩子们一放松,平时没抓紧,很有可能造成,学分没修完,轻者留级重读,严重的甚至没有资格参加高中毕业考试。再有钱的家长,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花那么多钱出去,连高中毕业证都拿不到的话,实在是有驳初衷。

再说申请大学的时候,初审都是审材料,材料过了才能去考试。越好的学校,申请人越多,规矩越变态,常常要出示高中各年级各科考试成绩。如果因为高中数学得过一次C,材料被刷下来而没有进入心仪大学,不是窝心是什么?

事实上,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那些数得出来的名校也都陆续开始招收中国学生,用来展现他们的国际化。就像是用留学生的身份考清华,比中国本地学生好考一样的道理。以当地的高中毕业成绩去申请该国名校,就不能算是用留学生的身份了。还是变成万人去挤独木桥。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最大的区别是,未成年人尚未建立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容易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把孩子送进校规严明的寄宿学校,从好的方面说,的确可以把孩子们教育的更好,提升到更高的一个阶段。

但是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受伤,而且在受伤之后,即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也没有自我痊愈的功力。也就是为什么未成年人需要有监护人的原因。

前两天看到新闻说,有个学校的老师打学生,有一个家长看到孩子身上全是淤青,找到学校才发现,原来该老师常常把门锁起来,用棍子轮学生。

问学生们为什么不早告诉家里?孩子们说:“自己做错了事情或者成绩不好,老师是为了我们好。”

有事情发生之后,孩子们第一反应是害怕,觉得是自己的错,不知所措,并不知道如何分析情况,讨论究竟是谁的责任,更谈不上如何把自己的责任最小化,保护自己,

从概率上说,意外之所以称为意外就是因为不普遍。我们只能祈祷,自己的孩子在一万里面,不是那个万一。

留学,最可怕的就是那种有钱有势,焦虑不安的父母,自己觉得自己无法教育的更好。那就拿出钱来,把孩子扔出去,理所应当的认为,大笔的钱付了,孩子就可以脱胎换骨的成为金领精英的回来。

养不教,父之过。这对于孩子不公平。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这个“要”,对我来说,不是想去的意思,而是最近将来式,已经决定,马上行动。

可是世界不是那么大,而是越来越小。

二十四个小时,可以坐飞机从地球那边绕回来。中国护照越来越好用了,出国变得像是串门一样容易,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迷信留学的父母?

留学是一个神话,那是因为在若干年前,中国还穷还封闭还没有发展。

留学只不过是去另一个地方读书罢了。请问上海人把孩子送去北京读书,会不会给予那么多的希望,梦想和压力?会不会觉得,既然送去了北京,那就理所应当的要考进清华北大,人大就已经差点水平?

中国父母是全天下最隐忍,最付出,最全心全意只为孩子的父母。

中国父母是全天下最焦虑,最不安,最望子成龙,不可以接受失败的父母。

从西周时代,我们就说:“人定胜天,人定亦胜天。”

学不好,成不了精英,一定是教的问题,是学得问题,是方式方法的问题,总之不是孩子的问题,更不是我的问题。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爱,需要保护;每一个孩子更需要耐心和陪伴左右。每个孩子都可以长成展翅高飞的大鹏,但是前提是羽翼已丰。在翅膀还没长好之前,就被推出去,往往就是栽到树下,前途未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fd09339b49f0:同意作者观点,未成年的孩子尽量少出去,除非有伙伴的,毕竟身体和心理还没成熟。别的不说,15岁的孩子和20岁遇到意外的处理方式和抵抗能力会有很大不同,现在国外的恐袭、排华事件还少么。
  • 8ed3a5240155:持保留观点,有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 39fc7642c469:我认识一个小留学生,六个月中,丢了两个电话,一部电脑,三回钱包,但是找回来两回,最后把护照也丢了。 牛逼
  • 39fc7642c469:第100个赞
  • 6011dec9178a:作为一个初二学生的父亲我觉得作者写得很好👍在国内,有父母管着都没学好,去留学等于放鸽子了,更完了。当然,学好的也有,以防有人跟我抬杠。
    热爱运动和思考的周一一:@小小荧火虫 厉害厉害:smile::smile:
  • 8dc29e74fec2:作者本身是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去,交了违约金吗?写的吧,没有亲身经历,是不是需要学你毕业去最好。很多都是挑国内极端例子,分析也不缜密,没营养
  • xihahei:说的有点混乱
  • ba087a28b45b:有点混乱
  • 6ee522e8e193:我今年初三,明天六月份中考,其实我也挺想去国外留学的,高中也好大学也好。一方面是我确实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为我自己都觉得我自己有点小自以为是,即使我懂的可能不是特别多。另一方面是我还蛮喜欢国外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与中国父母相比少了些死板多了些尊重。外国人很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会像有些中国父母,决定一件事情根本不在乎当事人的想法。而且国外的压力确实没有中国这么大。
    6ee522e8e193:@物质男孩来自机核1694周日 嗯呐
    0han:@陈桑妮_ 初三出国很痛苦的相信我 数理化的体系还没完全形成 英文水平也做不到很快能跟上国外课程 建议你高中读完高一去上国外高中
    39fc7642c469:@陈桑妮_ 我觉得自己想学习没作者写的那么严重 我妹就15出去留学 3月拿了全美高中生奖 女孩的话没啥操心的
  • f99b0132388c:我还是个大学生,打算能在毕业后出国去读个研究生啥的,我觉得当我体验了国内大学的生活后再出国学习,可能更有利于我明白什么是社会,我想追求什么。我也不怎么赞成未成年人出国学习。我高中是在异地读的全寄宿式学校,高中三年让我懂得了家的重要性,让我学会自立,也受了一些苦。可我还是可以在放小长假时回家,我可以让父母随时见到我,让他们有机会及时照顾我、教育我、安慰我,对于一个未成年人,父母面对面教育和沟通对子女的人生是很有影响力的
  • 521f8a2944f9:我真希望作者是留过学回来的,不然真的没什么权利以这个标题发文章。国外随便一所三流大学都比清华北大好,而且不用撞个头破血流才能进去。留学的幸福感会更强。
    摔杯为号:@臆義 啊 不好意思,我点错了,发表在阁下平均之下了,我看了阁下的平均,我也真希望阁下是留过学且是国外三流大学毕业而且至少在清北两年以上,不然还真没资格发表这样的评论,如果阁下不是,那我说的就是阁下~
    521f8a2944f9:@摔杯为号 你说的这个人是你吗
    摔杯为号:这是一篇好文章,可惜总有人好为人师,望文生义……
  • 0c52a946a3cf:如果我高中不是在美国念的,我可能会相信你的话。但如果要说教的话至少要说自己特别了解的或是亲身经历的,凭猜测就全盘否认实在是有失偏颇。留学那么多国家,每个国家情况都很不同。就美国来说,大学在选择国际生时明显更倾向于美高出来的的学生,哪怕成绩低一些。何况据我所知,大多美高国际生都不是被家长逼来的(包括我自己)而是自己希望能趁高中拼一把考上常青藤什么的,毕竟本科上名校是要比研究生上名校收益更多。加之,高中到大学是三观成型的时段,接触多种文化和思维方式会让人学会更独立客观的看问题。更不要说高中本身课程设置的优势,好的prep school都有几百门课从艺术史到编程再到天文,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现在高中看看适不适合或者单纯的学学看。懂得越多越好不是吗,这才是通识教育的精髓嘛……
    d9f0cda1495a: @irissakana 你说的很对,美国名校是更倾向美高学生,所以我挺闷闷不乐的,因为我就是非美高的国际生,没申请上什么心仪的美国大学,最后去了加拿大。😶我也不想抱怨什么我美高的同学1900就能上BU而我2000+就被拒的不公平。毕竟人生就是不公平么,但我就是对这点蛮不服的,啧啧。
    231bd2477c82:@irissakana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你一样优秀…
  • 0han:太偏激了 而且很多都是个例 而且所谓文化差异 我可以直接告诉作者 我身边十岁左右出国培养的小孩 国外高中毕业以后中文也会说 英文也是native speaker的水平 你所说的未成年出国不妥 反而是那些在中国的大学浪费了一两年再出国混个文凭的学生 英文也没学好 文化也没融入 所以说希望你不要以偏概全
    231bd2477c82:@0han 你说的同样是个例
  • 9795a285c222:留学很锻炼人的,我高中毕业来法留学的至今七年了,当年一起来的伙伴们能很好的留下来的凤毛菱角,总体来看留学到底是不是好事这个只能说取决于每位同学的具体家境,能力,规划,喜好,期待等等因素
  • 源先:我来总结一下吧,
    1.出国要等孩子成熟了再送出去。
    2.教育孩子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送出去只是逃避责任。
  • d68b49bf6685:今年高三,出国两年,留学这种事情真的是要看自己。身边一直就有人说留学怎么怎么好,国外怎么怎么好,出国的确让我大开眼界,看到许多先进的东西,也看到很多阴暗的东西。如果你不是真正热爱这个国家,你是永远融入不进去的。在别人羡慕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在别人眼红我美高优势的时候,没人相信我有多么后悔,没人知道我曾经有多么抑郁。只能说因人而异,不要盲目相信别人或是主流的话,你的生活还是要你自己决定。
    d68b49bf6685:@Piokilos 不是因为逃避高考出国的哟,本人实打实的A-student(笑
  • 三丁于:一句话,因人而异
  • 风至林前:这篇文章看起来很凌乱,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是赞成留学还是不赞成留学?因为自己也有在外留学的孩子,不管是在家长的角度还是孩子的角度,作者赘述的这些观点,有好多是不能苟同的。总之,关于留学其实就一句话,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风至林前:@Lorentz1900 其实出国早晚都是因人而异,但是只要出去的目的明确,并一直为之努力,那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毕竟,从绝对数量上来说,出国读书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而这种绝对的少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优势,只要出去不是混日子的。
    35befdb141f0:@风至林前 可能觉得自己出国出晚了,就说人家早出国的不是。
    福利君的聊天室:@风至林前 同感,觉得逻辑有点混乱,完全不知所以
  • 3207a7ad5bb1:不知道你在留学过程中经历了什么
  • 杜晓唯:留学其实是当下考不取国内好学校的最佳释放名词
  • e0c81bee7f71:也不是所有孩子都娇生惯养吧⋯⋯而且出国留学也不全是父母有钱怕孩子吃苦送出来放松镀金的,我见过家里把房子也要供孩子出去读的,孩子在外头还得打工,也不容易。
  • 闲茶淡花:我想让孩子本科毕业后去国外读研究生,如果可能留在当地,留不住回来也是好的!
  • 初夏末夏:作者本身没出过国吧,这么说,如果我不出国现在还是懒人一个,出国的锻炼成就了现在的我
    戴梦:@初夏末夏 只要不在父母身边不依赖父母的话都可以锻炼人吧?比如去中国另外一个城市
    快乐就行: @初夏末夏 国外怎样锻炼你了呢,能和大家分享吗
  • 光的教堂:因人而异
  • 便便君:楼主是在别人身上找自己的影子吧
  • 悄悄划过一米阳光:应该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先带他去看看去留学的那个国家,风土人情,多了解一些,多跟孩子交流,再决定。
    正像如果你想让孩子考好学校,先要带他去感受,让他自己觉得好学校真的好,有了自我切身的感受,他才能有更多的思考,更强烈的意愿
  • 二京:留学虽不是猛虎野兽 但也是不容易 很多事只能靠自己
  • Eayon:留学,其实锻炼了我自理,自立的能力。教会我如何混圈子,以及如何和别人相处。如何找到这个群体里最好的那个人,从他身上吸取优点,完善自我。了解异国风土人情,以及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至于学到什么的,呵呵回国发现,不过如此。而且学历越好,越可能会被排挤!
  • ec15b51e0deb:不差钱,就去念,没有什么对不对。
  • 74184b9e27c6:因人而异,跟风需考虑自身,理性留学,欣赏本身文化的优点,不妄自菲薄。
  • 白云一朵朵:作者观点有点偏激,因人而议。
  • 孤独之旅:自己如果好应该是别人到你这来留学,就像唐朝
  • 1a6bb9b4a9b0:全球化的今天应该去别的国家读两年书
  • 二十五岁的老奶奶:漏了讲一点:迷信送小孩去留学的家长也是带有一种虚荣,不但代表小孩有出息,也间接证明了自己的经济实力。虽然含金量比一百年前稀释了那么多,这两个字从父母的嘴里说出来,还是颇为得意的。效果其次,戴上一顶海归的帽子,以后介绍小孩时总会多了几分优越感 :sunglasses:
  • 哎呀呀__:再说文化冲击或语言能力,不是都要学习的么,这是一种磨练而不是种逃避更不是磨难。可能你不晓得的是,很多很早出去的小留学生,在自己的国家都上国际学校,平时就是讲英文或各种语言,也慢慢学会自理。主要是家长与小孩能不能在留学前沟通好,在国外时适当给于支持与协助,若了解孩子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也不用怕丢脸,带他回国唸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 哎呀呀__:对于我与其他的小留学生来说,自己也学会独立成长将考试考好更读了大学,几乎学校同学也不致于像你说的情况如此极端。当然,也有些例外,自己也学会承担这个责任,没必要一定会有驳留学的初衷呗。

本文标题:《小别离》为什么你们还在迷信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xlr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