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理(二)

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理(二)

作者: 齐眉婚姻 | 来源:发表于2019-04-29 19:54 被阅读0次

前几天,霍启刚在微博晒出一组照片,他和郭晶晶带儿子霍中曦到农田体验插秧,并配文字说: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这条微博一经发出就上了热搜,并引来无数网友点赞,有人说:“他让我们学会了分辨贵族和土豪。”

还有人说:“正能量爆棚!真正的言传身教,相信孩子会印象深刻。

4-6岁孩子发展的心理特点及需求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发展需求是不一样的。正如霍启刚讲到的,家庭关系做错了或错过了,好似玻璃球般,跌落地就碎了,就没有了。所以在孩子成长初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足够引起父母的重视,不要缺位。我们之前在第一期中讲了0-3岁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发展需求,今天来给大家继续讲4-6岁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寻求。

四至六岁的孩子是模仿学习能力最强的年龄阶段,接受家庭教育父母言传身教的最重要时期,现在我先从家庭人际互动的视角来讲解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父母与孩子应保持怎样的亲密距离。

四至六岁左右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与爸爸妈妈的亲密关系中应保持一个等边三角形,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及关注度应该是同等多的,不能有太多偏差,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重要。

我们先拿男孩为列:

如果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孩子与爸爸的距离较远,那他就看不到也模仿学习不到成年男性身上的男子汉行为模式,男人做事的行为方式,以及怎么样与同性相处的行为模式。

男性与男性相处模式,简单,直接,接纳,不唠叨。

男性遇到问题的处理模式:接纳,面对,靠自己。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缺失不到位,没有起到这些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也没有机会能学到,那这个孩子在长大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与同性的人际关系比较差,他没有这种曾经与父亲在一起的相处经验。

女性与男性相处模式:善于表达,情感细腻,抱怨,唠叨。

女性遇到问题的处理模式:疼惜,指责,抱怨

母亲与父亲在遇到同一件事情,解决问题的方式态度完全不一样。

孩子摔跤了,孩子看到爸爸的表现行为是这样的

孩子:突然摔了一跤(不严重)

爸爸:宝贝没事的,自己站起来,男子汉是不怕摔跤的。

孩子:看看爸爸,自己站起来又继续玩了。

孩子:突然摔了一跤(腿部磕破)

爸爸:宝贝摔倒了,疼吗?

孩子:(眼泪在眼圈中打转)疼

爸爸:还能自己站起来吗?

孩子:能

爸爸:这才是男子汉,爸爸帮你包扎。

孩子在这里从爸爸身上学到了,摔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摔倒后有疼感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解决方式自己站起来,疼痛自己承受忍耐,这都是男孩子正常应该有的男人表现。

孩子看到妈妈表现行为的是这样的

孩子:突然摔了一跤(不严重)

妈妈:哎呀宝宝    (快速的将孩子抱起来)。

妈妈:疼不疼宝宝,走路一定要小心呀,

孩子:突然摔了一跤(腿部磕破)

妈妈:哎呀宝宝,(快速的将孩子抱起来)

妈妈:都磕破了这得多疼呀!妈妈给你吹吹啊

妈妈:走路一定要小心呀,不让你跑你非不听你看摔倒了吧!

孩子在这里从妈妈的身上学到了,摔跤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是由于自己不小心不听话造成的,解决方式自己以后做事谨小慎微,要听妈妈的话。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一件事情,爸爸妈妈不同的处理方式,潜移默化的会影响孩子处理问题的不同视角方式。这就是男性与女性思维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结果也会完全不一样。

这一阶段模仿学习的爸爸妈妈遇事表现行为以及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的互动模式,都会给孩子提供人际关系的最初互动经验。这种人际关系互动经验的缺失会造成孩子成年社会化后不会与同性或异性相处,在相处得过程中可能比较会有攻击性。这些经验都是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慢慢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

所以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时与父母要有均衡的均等的相处时间,不能只有妈妈陪伴或者只有爸爸陪伴,父母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成长缺憾。

什么是观念?李玫瑾教授曾讲,长期的观察形成的念就是观念。也就是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从父母身上看到的学到的做人做事的方式,就形成了自己对人对事的观念。

我们来看看霍启刚是怎么给儿子形成观念的:

儿子4岁时,带他去地铁站,帮妇联义卖筹款

儿子5岁时,带他去拜访郭晶晶的母校,教育儿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意义。

去乡镇卫生所探望医生和村民,向乡镇医生学习和致敬

今年儿子6岁了,又带儿子去体验插秧,帮忙宣传公益组织。

人智学研究发现,七岁之前的孩子是一个全然的“感知器官”。

他们的全身就像一个大眼睛,会对环绕他们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印象,而这种印象会传入孩子的全身血液循环系统及新陈代谢系统。

看见父母时常去帮助别人,孩子也会学着去帮助别人,看见父母时常去感恩别人,孩子也会学着去感恩别人。

霍启刚教会了孩子助人、感恩、尊重劳动、向有爱心助人的人致敬、尊师重道等等的观念,不知我们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了怎样的观念呢?

自我控制能力从来都不是天生的,或是长大成人后自己就能有的能力,而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训练中懂得,提升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最佳的学习年龄阶段就是四至六岁。

首先让孩子懂得被拒绝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孩子:爸爸我还想买奥特曼

爸爸:家里已经有好几个了,不买了

孩子:各种哭闹,泣不成声

爸爸有以下几种应对方式:

1.妥协,买了玩具

对孩子的影响:从此孩子懂得自己的所有欲望只要通过哭闹威胁,就可以达到目的。

2.狠狠揍了孩子,没买玩具。

对孩子的影响:从此孩子觉得爸爸是不爱自己的,以后自己的需求都不敢提出来,压抑在自己内心。

3.等孩子哭过,与孩子沟通

将孩子抱回家,安置在卧室,陪着他看着他哭闹,等他哭累了给点关心给点爱,等孩子情绪彻底平复后,与孩子展开沟通。让孩子讲出要买玩具的三条合理理由,以及爸爸拒绝卖玩具的三条理由,看谁的更有道理。

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从小养成了自己的所有想法想要实现,只有通过与爸爸平静讲道理的沟通才是唯一解决的途径,哭闹威胁是没有用的。如果自己理由充分肯定,或是愿意通过自己的其他努力换取,爸爸都愿意公平的与自己协商。

其次要让孩子懂得,有时候自己的欲望是需要等待忍耐一段时间之后,才会被满足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4.给出条件,帮助他成长。

通过第3种方式,孩子情绪平静后与孩子沟通协商,如果这次他愿意再多等一段时间,或者是他新学15个生字等条件,等条件满足后会给他买一个更大的奥特曼。

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懂得了自己的愿望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满足的,有的时候是需要等待的,忍耐的一个漫长的过程,等待过后会得到更大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让孩子懂得了延迟满足的快乐。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在对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时父母应该采取第3和第4种方式来与孩子互动。所以对4至六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学会说不,懂得在什么时候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懂得被拒绝是正常的。在什么时候去拒绝孩子的合理要求,培养他的等待忍耐这样一个心理过程,让孩子了解到延迟满足,会让人有更大的愉悦感。

今天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四至六岁的孩子,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个阶段也是父母应该足够重视的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理(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bu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