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认真阅读了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采访康晓光老师的文章《基金会行业40年 | 专访康晓光:保持清醒,坚守底线,做真正有价值的事》。在这篇文章里,康老师表达了他对公益行业的肯定、不满和忧虑态度。
首先,康老师肯定了近40年来中国公益领域所发生的三个好的变化:一是法律结构的变化,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催生了私人企业制度的出现,初次分配由市场主导,从而才有了今天的慈善事业。可以说,制度的改革是慈善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从前是,今后也是。未来,制度突破了,慈善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是公众观念的变化。有关公益慈善的各种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公益氛围。这让我想起了刘瑜老师在《观念的水位》里的一段话:“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而政治观念的变化又植根于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水涨起来了,船自然浮起来了”。同样如此,公众观念的“水位”在逐年提高,这也是未来慈善事业发展的条件。
三是行业的变化。一是在数量上,基金会近9000家,社会组织90万家,“行业的实力空前地提高了”。这个是有目共睹,也是显而易见的。机构多了,从业的人就多,行业的生态就慢慢起变化。二是在质量上,康老师表示“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做公益不只是奉献,只有热情就行。而是需要专业的技术和手段。事实的确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认识到了专业的重要性,不专业,无发展。
其次,康老师也对公益领域表达了他的不满。他批评公益领域“整天跟着瞎起哄,要么跟着企业起哄,要么跟着政府起哄。并以最近第三次分配的热点话题举例谈了三个重要观点:
第一,能决定财富分配格局的,最主要、最基础的是一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在古今中外都是拾遗补缺的,是次要的。
第二,除了财富分配,社会组织还有结社的功能,“结社是最有利、最高端的人类自主的社会生活形式。”这种功能是无价的。
第三,历史上主导人类思想世界的主阵地不是在政府、企业,是在非营利部门。社会生活方式的创新、个人兴趣理想的开发,都是非营利部门完成的。从这个角度说,大谈财富再分配是对慈善事业重要功能的弱化。“它和第二部门和第一部门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是数量级的差别。”这让我想到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支持协和医院和一些大学的建设,它推动了整个中国医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财富的再分配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孰轻孰重,相信每个人都能判断得出来。康老师这种对行业深刻的洞察力,真是令人佩服。
康晓光老师也表示,如果“要把第三部门的第三次分配的功能发挥出来,借势发展第三部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因为愚蠢或者是为了投机,则是令人鄙视的。康老师正言相告:公益界要有自己的脑袋,有自己的思考。爱之深,才会恨之切啊。
康老师还表达了对公益领域的忧虑。他担心这个行业会丧失掉自己的基本价值主张和原则底线,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业的基本问题:这个部门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凭什么存在于这个社会?别人为什么要给你捐款?为什么为你做志愿者?为什么要给你税收优惠?你享受了这么多特权,你要不要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问题犹如一把把锤子,敲击着每个公益从业者的心,令有良知的人会“猛的打一个冷战”,但是否能够敲醒那些“装睡的人”呢?我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公益领域道貌岸然者并不少见,康老师呵斥这些人,“人不能为了活着就什么都干,为了点名利就没有底线,这不行。”
“一个领域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没有了自己的脊梁,那是真的完蛋了。”康老师提醒,大家要各自承担起责任来。“这个行业还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原则、主张、底线。”
康老师的另一个忧虑是,随着环境的愈加严峻,这个行业越来越少有自主性,“现在依附的格局和程度越来越严重。早期依附政府,后来增加了对资本的依附。”在这种情况下,公益领域如何保持自己的清醒,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坚守底线,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别人希望你做的事,是未来5到10年应该思考的问题。康老师提醒公益行业“不成为给别人跑龙套的配角。”
尽管有不满,有忧虑,但康老师还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抱有乐观的态度。他说:“放到百年尺度来看,公益事业总体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乐观的。尽管发展的道路上偶尔会出现激流湍石,但我相信,人类向善的本性是无法被阻挡的。”读到这句话,不禁要有流泪的感受,也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在《米开朗基罗传》中的那句话: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是啊,只有在认清了公益领域的各种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更好的热爱和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