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了!冤死别告状,穷死别当当……”
侄子在一旁劝慰着刚取到法院判决书的老支书。在村里当了近50年领头羊的耄耋老人,曾“三上三下。”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历史上的官场斗争从来都是硝烟弥漫,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老支书卸任的几年里,他一手培养的“接班”亲信们抓住他承包两亩河滩地为由将他告上了法庭。

“现在年轻人谁还种地呀?去外面干几个月活儿足超一年的收成;况且又是河滩地,一发大水一季庄稼就白瞎了。”侄子对着老支书说道。
老支书文化不高,他因地制宜修桥铺路,村里多年被评为省市县林业示范村。山坡上、荒地边,到处都是经济耐旱的花椒树和累累硕果的果木园。自己也荣膺省级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可如今新任的村干部都去搞其它经济了,几年时间,树死的死,伐的伐,早不复当年的模样了。

“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可俺对土地没有感情,咱这个村土地不养人,十分投入收不回三分……”侄子再一次安慰着老支书。
老支书的侄子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忙时教学,闲时种田,当了40多年的民办教师,不知何因,一直也没有转正,几年时间里,不停地上访,也没有得到解决。业已是心力交瘁。
老支书听从了侄子的劝告,没有再上诉。
…………
“老支书死了!活着没饭吃,是吃秕谷活活饿死的……”
老支书的死讯很快传遍了十里八村,毕竟他当了几乎一辈子的村支书,还是省里的劳动模范。他死时炕上的秕谷枕头洒的到处都是秕谷粒……十里八村风言风语满天飞。
三天后,老支书栖身安葬于田间一隅。
按照村里的老规矩,逝者用过的东西遗物都会扔掉或焚烧。以免生者睹物思亲,老支书在入土为安后省级劳模证书和奖章等便被小辈们束之高阁了。
…………

“俺叔不是吃秕谷饿死的!”老支书的侄子掷地有声地告诉我。
“俺叔因为河滩地打官司,借了女儿1.2万元的饥荒,女儿怕兄弟姊妹多,最后说不清楚,瞒着瘫痪在床的父亲偷偷地把藏在枕头里的1.2万存折到信用社托关系取走了。俺叔急痛攻心,就把炕上的秕谷枕头撕烂了,而后……”……
穷不靠亲,冷不靠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爱,不是恨,而是曾经熟悉的人,渐渐变得越来越陌生了。人生不相见,世事成云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