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

作者: MKSF | 来源:发表于2019-07-12 23:55 被阅读0次

《自杀论》这本涂尔干的社会学著作在一百多年前就写成了,至今依旧是该领域不可不读的经典,何况自杀这个话题本身就能引起人强烈的好奇心。

自杀在我们身边似乎发生的不多,我主要是通过电视新闻报刊之类的传媒才对其有所了解,并认为自杀与个人心理或生理有关系,很少联系到社会环境或宗教信仰对自杀的影响,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站在非社会学专业角度的一些感受。

涂尔干这位与马克斯韦伯齐名的社会学家我早有耳闻,这次终于能一睹其里程碑式的大作,首先震撼我的就是他对于实证研究的开拓性,使得社会学不再仅仅是以往归纳总结式的分析,更加接近现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这本书主要分为导论和三个部分。

导论中界定了自杀的定义。

第一部分作者在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影响自杀的非社会性因素,比如精神状况、种族和气候等因素,发现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第二部分讨论了影响自杀的社会原因的性质及产生影响的方式。

接下来主要分析了宗教、家庭、政治社会和职业群体中的自杀情况。

并且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利己主义的自杀、利他主义的自杀、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

其中利他型自杀,即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

这与我们熟悉的日本社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日本的自杀率一直是世界前列,比如说大家熟知的三岛由纪夫和川端康成都通过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三部分明确说明影响自杀的社会因素。从前面的分析得出,社会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

个人心理、自然环境、种族等非社会因素都与自杀率并不相关。

任何时候,决定自杀人数的都是社会道德规范。表面上看自杀是一种个体行为,实际上是集体倾向。

自杀这个被加缪称为哲学上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社会学角度却有了不一样的解释和看法。

虽然当年涂尔干获取的统计资料还十分粗糙,但是他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过程却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至于自杀该怎么减少,其实似乎也很简单,只要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和工作满足,就没有人想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造成家庭的灾难。

相关文章

  •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这本涂尔干的社会学著作在一百多年前就写成了,至今依旧是该领域不可不读的经典,何况自杀这个话题本身就能引起...

  • 自杀论

    陶扬鸿 观新闻报道,知今自杀者愈多矣。昔之自杀者多为成年有职者,今之自杀者乃多有童子学生,呜呼!何至此哉!童子学生...

  • 论自杀

    根据我的经验,写一篇东西一般是由于 1想到一个好题目;2想到一个好开头;3想到一个好结尾之中的一种或多种。同时,我...

  • 论自杀

    “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Albert Camus 人拿起小刀,划破手掌下方,将伤口放进温润的水里;或是脱...

  • 论自杀

    望着楼下车水马龙,只需要轻轻一跳便能够结束一切,所有化为泡影。但胆怯拯救了自己,怕得不是未知的死亡,只不过是难以忍...

  • 我的心理医生(四)

    自杀 在《自杀论》中,将人们产生于过分个人主义的特殊类型自杀称为利己主义的自杀。其实,从自杀人的这方面来说,我们...

  • 自杀论 摘录

    只有社会才能对人生的价值作出总的评价,而个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个人只熟悉他自己和他的小天地,因此他的经历太有限...

  • 跟女儿一起写读后感 - 杨震四知

    《杨震论四知》读后感 今天跟女儿一起读古文《杨震论四知》,然后一起写一篇读后感。看看我们是否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见解...

  • 《自杀论》脉络梳理

    自杀定义: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的积极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

  • 自杀的推测论

    人选择自杀,是因为把自己的局限在一个的思维里面。 这种局限的原因是因为 面对现实的时候,选择太少, 人的选择越少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杀论》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iu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