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所有人都告诉我,说家是避风的港湾,受伤了,飞累了,我们都可以有一个最初的归宿。
这句话的确没错,但是长大以后我才发现,风雨后这里可能成为一个笼子。
风雨过后,失去了出港的机会,疗伤的归鸟被锁在了笼子里保护起来,那么失去自由的飞鸟将只能悲伤地望着天空,看云卷云舒,看万里无云,亦看那骤雨狂风。

今天看了一本日本短篇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主人公知寿是个“任性”的小女孩,不想去上大学,不想留在家这边,不想跟着母亲去中国,想去忙碌的东京寻找未来的可能。
二十多岁。知寿在东京这个城市既想体会一个人的宁静,和舅姥姥安静地生活,又想融入人群,寻找陪伴依偎的人。
可能对于稍微有点成长,年龄早已过了这个阶段的读者来说,知寿的很多想法和做法显得有些幼稚~
但是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很多我自己的影子,那是二十多岁的孩子追求无限独立自由,渴望飞翔的悸动。

二十多岁,在父母看来,我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这种看待似乎不再是那种孩子拥抱父母,像小时候那样觉得父母无限伟大的感受了。
我们成长,看问题变得理智,谈感情变得考虑故事背景,人物特点。
长大的“代价”就是我学会了忤逆父母,也伤了他们。

以前叛逆,一个人跑到大城市闯荡,一开始他们便不同意,觉得离他们远,又是我一个人不放心。
最初几次我妥协了,但是越是长大,我发现人会把过去埋葬的情感放大,尤其是在躁动的青春期。
我打破他们的保护壳,跑了出去。
……
外面的世界是一段冒险,我看到了城市画本中的一幕幕成为三维立体出现,看见灯火辉煌,听见早高峰晚高峰的喧闹。
我跃入人海,让各种声音充斥着耳膜,青春的交响曲到了最急促的时候。
直到凌晨,外面安静下来,我享受着一个人的灯光,这束光只会打到我身上。
……
人群这个复杂的东西,不会有人一直对你全心全意,但是总有人会试着给你拥抱,告诉你休息片刻,稍微缓冲一下心情,出去走走什么的。
回到港湾,那是一件多么欢快的事情啊!有全心全意爱你的人,他们是你的爸爸妈妈。
他们对我太好了,就算在外面多久,回来的时候一切都像小时候那样,看着他们,我觉得时间在那间房子停下了。
他们太闭塞了。
于是,他们试图用笼子保护我,我知道那样的手段只会让我更加偏激,也知道他们单纯地就是不想让我再受伤害。
可是当你看过自由天空的模样,你会羞愧于日日看那小小的一方风景。
二十多岁,父母简单粗暴地试图将一切抹杀,铸造金属笼子给儿女,心疼孩子身上的伤疤。
但是他们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的焦虑。
将心比心,我理解他们看世界的态度,明白不管怎样,他们永远不会害我,但是一旦爱的方式发生扭曲,一切都会变质。
希望父母真得能够看到二十多岁的孩子在面对未来的时候,眼睛里充满了憧憬;
在家里疗伤的时候,心里充满着焦虑与不安;
因为害怕过度沉溺在港湾中,二十多岁的孩子总会在夜里怀疑耳朵边的过度安静,只听见自己浅浅的呼吸声。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