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行记——庐山,你好⑤
庐山,你好,庐山系列已到5,难道我这是恋庐山,要来个我自己的“庐山恋”吗?不管那么多,我的“庐山恋”继续走起。
如琴湖一瞥:
庐山第二天,我们一早就遇上如琴湖。
如琴湖是花径公园旁的一个人工湖,建于60年代,因形状颇似小提琴,故名。
第一眼看见如琴湖,湖上洒满阳光,波光闪闪,中有小亭,很别致,背景为重重青山,湖面有淡淡雾气在氤氲,湖边多怪松……我兴奋地在湖边开拍,看图片,都是局部之景,看不出如琴模样,而且每张图片都有点逆光,不过,看起来也很美,有点黑美人的个性和野趣,像早晨,又像黄昏,是一种耐看的美,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喜欢。
花径寻访诗人踪迹:
花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吟咏桃花的地方。那首著名的《大林寺桃花》就写于此: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相传,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在山下九江等地桃花已凋谢的 暮春时节,登上庐山游览,看到这里桃花盛开,感慨不已,便写下了这首直白、唯美又充满哲理的小诗。
我带着崇敬的心情,过花径门,步上一条名副其实的花径小道,虽然是熟悉的公园景观,而且没有桃花,但看到石级两边髙直的杉树,弯弯曲曲的小道旁,鲜花争奇斗艳,以及“白居易花径”石头标记,诗人小诗的石刻标志,我就觉得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公园了。
在白居易小诗石刻景点旁,导游跟我们开了个玩笑,她问大家想不想当诗人?大家自然是异口同声地配合。然后她指点我们:来,站在这里,拍一张照,一诗一人,不就是诗人了吗?哈哈,俺也趁机当了一回诗人!
入里,幽静的园中,有一湾小小池塘,旁有诗人清瘦的塑像,还有个白居易的草堂,茅屋边还有个更小的池塘,竹林树木掩映,这是不是诗人的洗砚池啊?我一下子想到了“深山藏古韵”这个词,又似乎穿越到了诗人的年代,看见他在池边洗砚,在茅庐作诗……当然,也许当年根本没有这样的茅庐与池塘,但这里因诗人而充满诗意,有了灵性,不也很好吗?很多景点不都是我们后人为寻诗人、名人踪迹而修建并闻名吗?
进草庐一看,一位鹤须鹤发的老者,戴着一顶蓝色蓓蕾帽,正手执毛笔为游客题诗,你只需写出姓名,他便为你即兴作诗,只需稍等片刻便瞬间立就,那一手书法还真是地道,这是位有本领的高人,否则怎么能在诗人草堂站稳脚跟,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就算应景也得相称啊!
此老人名叫刘俊武,43年生人,国家一级著作家,中国书画名家,国宝级艺术家呢。他的即兴题诗200多银子一首呢,收藏可能会增值,更重要是你游庐山纪念啊,值得拥有。不过,我是来看热闹的,只在内心深表佩服与敬仰,哈哈!
庐山会议旧址打卡:
庐山会议旧址很有历史意义,但作为一个景点,还是有些单调,不过让我们重温一段历史而已。
来到会议旧址前,一栋不高的建筑,两个醒目的标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和“庐山人民剧院”。在当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先后于1959年、1961年、1970年在此召开重要会议,影响重大,经验和教训都很宝贵。
走进“庐山会议”会址大门,在前厅我们观看了里面保存的珍贵文物、照片等史料。彭总的“万言书”复印件也摆放在一个玻璃柜里,有手稿的批复、增删、修改痕迹,非常珍贵,现供人们参观。
上二楼,是影剧大厅和休息室,影剧大厅即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一切桌椅茶杯的摆放都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
休息室则辟为展厅,展示着M泽D、周恩来、L少Q、朱德、D小P、P德H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活动的图文资料。
庐山会议旧址见证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在这里我党做出了一系列关系国家兴衰、个人荣辱的重要决策,期间留下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深刻总结和记取。
出会议旧址展厅,我们顺便参观了庐山抗战博物馆,看到了很多珍贵文物。经过那个著名的“庐山大厦”前,没有进去,据说是原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的中下级军官住所,没感觉特别,但环境不错,背倚青山,周围翠柏苍松,空气特别清新。
总之,这就是个历史景观,我们可以从中比较直观地了解一段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