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著作,全书重新解读了经济学上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而在作者的揭示中,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的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

“稀缺”是一种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前两章有很多眼前一亮的新观点。
“阅读段位”。阅读和段位的结合,把一个很跃然纸上的阅读者形象描绘出来。每本书都有其必然的阅读难度,而每本书的阅读并不有是把每行每字都认真读一遍,通过自己的方式“消化”作者的意思和思想,并对自己现实产生帮助,这就是最好的阅读。
“稀缺俘获大脑”。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仅在于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他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而且,无论大脑的主人是否愿意,稀缺都会牢牢的俘获他的注意力。对稀缺的感觉,取决于可用的资源以及我们自身的体验,由此所产生的“稀缺心态”会产生一点好处即我们能够在迫切需求时做的更好,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原因在于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
“专注红利”。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做到凭一己之力很难做到的事情。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形,在时间紧迫的情形下,我们的效率反而很高,这就是由于稀缺迫使人们做出选择,让所有抽象的事情变得具体起来。而且这种作用用作者的话说是“俘获”性的,他形象描绘出了这种经济学想象发生的不可控的机理。
“管窥”。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也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视野”。这是“稀缺”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其造成了我们只能一心一意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一面是专注的积极意义,一面则是专注的消极意义。
(2019年6月2日——6月9日,第141周阅读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