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读书有点像打怪,见到一本喜欢的不得了,以为已经是大boss了,但后面又会有更大的boss等着,激动人心。如果说《臣服实验》是前半年最大的boss,那么这本男神fromm的《逃避自由》又碾压了前者,虽是一本社会学理论,也不逊色于传记般真实,令人拍案叫绝。
本书从个人、宗教、现代社会三个维度阐述了人们追求自由的原因和体现,然后隆重介绍了与之对立的逃避机制,看似矛盾,实则犹如八卦,相互依存。后用纳粹与现代民主为案例,分析了自由与逃避自由的体现。
(一)自由的基本内涵、原因、体现
“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于理性,但也使他鼓励,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发起争取自由斗争的是那些渴望自由的别压迫者,反对的是那些维护特权的人”“一般而言,人的基本冲动的满足与文化的关系是相反的;压抑越大,文化程度遍越高(患神经症的危险也就越大)”“尽管无恒常不变的人性,但我们也不能认为人性可以无限延伸”“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避免鼓励与精神孤独”
孩子成长过程,自我边界逐渐建立,获得自由的同时也愈发感受到孤独。长大后,个体在宗教、政治、团体中寻找安全感。
“中世纪社会结构进步性摧毁的结果,便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诞生。文艺复兴后,新自由给他们带来两件事:力量感剧增,同时孤独、怀疑、疑惑也与日俱增,并滋生了焦虑。当时的哲学在强调人的尊严、个性及力量的同时,也表现了不安全和绝望感。这或许是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疯狂追逐名声的个性特征之起源。显然,只有那些真正有办法获得名声的社会群体成员,才有可能消除个人的不安全感。”“中世纪社会,行会会员通过手工劳动生存下来,便有足够保障让他按传统社会地位的生活标准安稳度日”“随着资本主义的开始,社会个阶级都开始动起来。人在经济秩序中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固定位置不复存在。个人摆脱了经济及政治纽带的束缚,在新制度中发挥积极独立的作用,获得了积极意义山的自由。但他同时摆脱了曾给他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那些纽带。”“路德的信仰就是坚信投降是被爱的先决条件,它与个人完全臣服于国家和‘领袖’的原则有很多相似之处”
“内在的安全感只能建立在真的喜欢与肯定自己的基础上”(无条件接纳自我)“如有必要,在实际的经济斗争中毫不留情地摧毁对方。”“不但经济,资本主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物化的特征”“声望、权利、财产、家庭都有可能成为支撑自我的因素,个人更加孤独、孤立,成为他自身之外的某些强大力量手中的工具。超级大企业的强大权利,对工人的心理也会产生影响。”
(二)逃避机制
“人们总相信自己的行为的动机必然就是通常意识到的那些驱使他们去行动、感觉并思考的动机,如果我们决定放弃这种想法,许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立即就不复存在了。”“积极自由意味着他能自发地在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能够在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与思想中与世界相连;他又能成为一个与人、自然、自己相连的人,且用不着放弃个自我的独立于完整。”“过分友善、过分关心常用来掩盖施虐倾向”“就爱而言,它完全取决于一个人所说的爱的含义是什么?”“受虐和施虐冲动都欲帮助个人拜托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施虐-受虐狂常常被与爱混为一谈,爱是以平等与自由为基础的。”“表达我们思想的权利,只有在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时才有意义。”
(三)案例分析
“讥讽与天真二者的集合,便是现代个人的典型特征。”“人可以自由但并不孤独,有批判精神但并不疑虑重重,独立但又是人类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自由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它意味着充分肯定个人的独一无二性。”“真理想是所有促进自我的成长、自由及幸福的目标,假理想则是主观上吸引人(如臣服渴望)、但实际上对生命有害的强制性非理性目标。”“民主的进步在于增大个人真正的自由、创造性和自发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