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中庸》言:“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出自《中庸》)“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个,很神奇。
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或问禘之说”,即:有人向孔子询问关于‘禘祭’的规定,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
其实,孔子也未必完全不知道。因为《论语·八佾3.10》记载:“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自既灌而往者”,而孔子“不欲观之”,鄙人说:有两种情况。见《论语心说|八佾篇3.10论孔子不欲观禘自既灌而往的两个可能性。》(《论语心说|八佾篇3.10论孔子不欲观禘既灌而往的两个可能性。》)庚子年,三月初十地论文。
孔子不欲观“禘自既灌而往者”,鄙人分析,或者有两种主要原因,一、既孔子不愿与僭越之人,同流,而合污。这是其中的一种原因。
第二种原因,既:孔子身为‘礼’的专家,在‘礼’方面儿有着其独特的理解,和认识,“禘,自既灌而往者”,孔子“不欲观之”,也许有可能是因为:孔子认为,“禘,自既灌而往者”不太专业吧。
道理是不一样的。前者,即原因一,是因为孔子嫌有人越礼,这种情况,在《论语·八佾3.1》就出现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出自《论语·八佾3.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说明了,在当时的鲁国上流社会中,对礼的僭越,是存在的。这不得不令孔子生起警惧之心。因为“人心不古”的情况,一旦开始,那这是一个:大深渊。
不是说刹(车),就能刹住地。道理是一样的。孔子惊惧的,并不是:“礼崩乐坏”的这种现象本身,孔子惊惧的,是礼崩乐坏背后的:‘人心不古’的实质。
因为一旦人心不古(地情况产生……)那即说明:世界是在往下(坠)发展了。
道理是一样的。自孔子以后,(世界)已经坠了2500多年了。
这是原因一,既孔子拒绝回答:“或问禘之说”(出自《论语·八佾3.11》)有可能,是因为担心有人越礼。这是不对的(既:越礼地行为)。因为“禘祭”按理说只能由周天子来行使,所以,能问“禘”的,也只有周天子。
道理是一样的。另一个原因,有可能是孔子认为:说了也没有用。
1.
这,也有两个原因(既:孔子或认为,与“或问禘之说”者,说之無益的两个原因),一、是“或问禘之说”者,应不是当时地周天子本人。
如果是周天子(本人),那么《论语》会记载:“周天子问”,其格式或参考“哀公问”。
道理是一样地。故,“或问禘之说”者,私以为并不是当时地:周天子了。
因为如果是周天子问,孔子不可能,说:“不知也”。综上所述,因此人非周天子,故,孔子认为:与其说之,無益也。第二个原因,二、是即便说了,你也领会不了。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华夏的哲学问题。
2.
既:华夏哲学,是知识哲学,还是经验哲学。是这么个问题了。
知识哲学,是可以100%传授的。但是经验不行。因为经验,属于,是微观世界里面的“自我主宰”,与自我掌控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孟子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得于心,物求于气”,这八个字,在今天来讲、来看,能难倒十万人、百万人,甚至上千万地人们。
3.
所以,人们渐渐的,觉的他“不存在”。就像我说的:“看到光的人,寻找光。看不到光的人,迴避光。”(出自《格雾与格山》《格雾与格山》,己亥年,腊月廿五于家中作)一样,人总是能避轻就重,或:避重就轻。总得捡自己擅长的来(或:活)罢。
道理是一样的。那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的话,对于大部分,只是能够模仿、学舌的人来说,他们或者认为,知识就是哲学,哲学,或就是:知识的横铺排列。有这么想的人,或者。
4.
但不是地。好比,一道数学题。数学题答案的取得,大概有几种方式:一、自己能够证明,证到,自己做。
二、看别人写结果,然后抄上。三、别人亲口告诉你,答案为何。有三种方式(取得答案)。那么,其实华夏哲学,也一样。华夏哲学(之结论、道理的取得),和数学题,有一定的相似处。你可以自己证,譬如:心平气和,四个字。
心平气和,是个结论;人生的:(某种)结论。但是,在认识这一结论时候,大概也和做数学题一样,有着:三种境界。既:一、為自己‘证’到的。通过某种方式、法,自己能证明的。这种情况,就是:‘经验’的范畴了。既,属于:微观世界的问题。(通过某种方法)证到的人,自己收益。且,他或能够通过改变自身,而某种程度上的,影响,和改善周围的人。但,通过‘证明’法,改变自身的微观世界,先令自身受益,為最优先。这是,第一种情况,既:能证明者。
第二种情况,是:“道听而途说”(出自《论语·阳货17.14》)者。道听而途说,实际上,那结论还不是你的。至多,算:你接触到了‘新知识’。
但是,这个‘新知识’,你怎么“消化”,并为己所用,那就是各个体之间的,最本质差别了。道理,是一样地。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就在于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控制上。这是三种境界。不一样的。所以,‘新知识’到处有,遍地都是,看你怎么,以及:能不能,归己所用了。
5.
道理,是不一样的。第三种情形,叫:被告知了。既:别人将经验,或知识,传授给你……对于,传授知识者来说,这没什么,因为,知识,是:公开的。
但,对于传授经验者来说,就像:豪赌了。因为,对方可能:一無所获,甚至:满头雾水,那您等于:“对牛弹琴”了。
6.
但,也可能豁然顿开,醍醐灌顶,那,您就算:“功德無量”了。
道理,是这样的。但,可传递‘经验’者说,或不说,也全凭经验。他认为你行,他或说,或不说……都对。所以,因为有上述的种、种原因,故,孔子答:“问禘之说者”,曰:“不知也”,或正此谓矣乎。‘吾,亦不知也’了。
道理是这样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三月十一 于自家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