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上八点,小七没有习惯性地提醒我开始上经典书院的读书课。才想起来,第一期读书课程已经完全结束了。
2017年11月27日,我读了沈复《浮生六记》的第一章,也写下了第一篇读后感。2018年2月19日,又是一个周一,我读完了黑塞的《悉达多》最后一章。2月26日的清晨,我开始写下这些文字。85天,12部书,想一想就这么过去了,真快。

最初和它结缘,还是因为明菊的邀请,后来,聪哥、钧莹、沈冰、郑敏他们也慢慢加入,大家一起读书。只是单纯的读书,读完了大家在群里分享读后感。
抗战时,学生运动总会用一句标语“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课桌?”现在,我们的课桌可以安安静静地立在这儿了,真正愿意静下心来读书写作的人却少了。甚至读书这么稀松平常的事情,渐渐地成为了少数人在坚持做的事情。四年前在北京三号线地铁上,我看到人们都在玩手机;一年前还是在北京三号线地铁上,我看到人们依然在玩手机。
所以在第一篇读后感的开始,我说我仿佛在书院里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理想国。起码在这里,还有一群在读书的人。
从书的选择上看,经典书院无疑当的起它的名字。可以说,这12部书里,每一部都是经典。我查过,在豆瓣上,它们几乎都稳稳停留在8.5分之上。国籍上,选书大部分还是来自外国,国内的占少数。每一本书的思想性都十分卓越,用朱茜老师的话说,是优雅的、可以让人的思想“有锋芒”的。
读书的魅力,一时半会儿是说不清的。它就像牛羊吃下的草料,虽然它们进入肚中,但只有时常反刍,才能真正消化。反刍也是一种乐趣,反刍的过程才是知识真正内化于心的过程。我们吃过的食物,可能久了就会忘记,但是一本书带给我们的影响,会是一生的。
我可以在夜里睡不着的时候静静地思考沈复和陈芸爱情里那些闪光而又悲戚的片段,也可以在芒果寒假班的讲台上讲盖茨比和黛西的故事讲到哽咽;我希望世间的感情都能像陌生女人一样执着,却又不想被爱的人们有恃无恐;我了解了何为真正的自卑,何为乌合之众,开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做法是否合理。甚至有的时候我不再想太多,只是单纯地让书中那些片段在脑海里天马行空地闪过,从而欣喜于思想里那片刻的火花。
每坚持21天,就能够得到来自经典书院的赠书。借此,我又读了《红与黑》和《父与子》。学海无涯,更是这期课程教给我们的珍贵体验。
20岁的生日礼物里,明菊送了我一本包着书皮的书,里边是我在2017年写下的所有读后感。竟然都能整合出那么多了,每当翻着看的时候,我都会感叹自己竟然这么会写,因为再读自己写的东西,你会很难再体会最初新鲜时的心境。而她总是这么有心,替我保管了我小小的温存。假期里,爸爸的朋友前来做客,他炫耀似的拿着手机给人家看自己儿子的作品。我总是觉得不好意思。而今,二十岁的我对这些书的理解,真的太浅太浅,写作也只能限于皮毛。还记得最初每天写完,我总要发布在空间里,后来就不了。我深知自己的水平,还没有炫耀和教育他人的资格。
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们常常说的“以文会友”正是其中的一种快乐。不管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通过读书,你就会像重新认识了他们一样。有时候我管聪哥叫喷子,但实际上,聪哥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他对于书的看法是建立在思想锋芒之上的。关于《瓦尔登湖》和盖茨比,常常是聪哥丢给我问题,让我不得不挑灯夜战去思考去查阅,使得最终的理解更为透彻;每当读到精彩的部分,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去给钧莹发消息让她看,她比我晚一期,所以每次只能无奈地再等。
而这一期读书也让我又结交了好多朋友。天南海北,非常幸运。关系最好的当然是梦涵。相遇是缘分,从南昌到九江,从主持台到银行,这是一个很努力的姑娘。我们可以聊很多很多,比如文学、女权,以及工作和情感。无聊的时候就一起打游戏,低落的时候互相发笑脸,从傍晚到夜半。有的时候我忙,快到赠书的时候她就会提醒我;有一次半夜帮她写主持词,却发现自己的能力有限,弄到很晚也没写好,把那头的她等到入睡,醒来看到手机掉到床下...
下一期读书会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昨天有同学在群里说很不习惯没有阅读书目的日子,我很有同感。我很喜欢梦涵手抄过的冯唐的一首诗,她的字软软糯糯的样子,可以送给我们每一位朋友。感谢经典书院让我们相聚,这是我在20岁得到的惊喜:
“六九冰开,
七九燕来,
你是立春之后,
一树一树的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