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文章在省级媒体发表!

作者: 李琼玖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19:07 被阅读14次

文/李琼玖

01

本文约2500字,阅读大概五分钟。上半部分总结过稿原因,下半部分探讨交流写作!

昨天下午,微信工作和同事群突然炸群,短短时间就超过99+。很多朋友给我发来消息,内容大多是:“恭喜你了,好棒,向你学习,居然上杂志了,”之类的话。

把我自己都搞蒙了,仔细看了下聊天记录,才发现之前在单位写的一篇稿子,被广东团省委《黄金时代》杂志社收入,并在当期刊发。

这大概是我人生第一次文章被杂志社刊登,而且还是如此重量级的官方媒体,欣喜激动之情不言而喻。

对每一个执笔勤写不辍,热爱文字的人来说,这都是莫大的荣誉和鼓励。

上个月,单位党委下发了一个关于青年与先锋的征稿文件,那段时间我正在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略有感触。

于是兴之所至,提笔即来,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写完后就发过去,再也没想过这件事。

没想到,无心栽柳柳成荫。稿子上报之后,在单位的反响相当不错,得到领导的赞扬和认同。

在单位的公众号上做了一期推送,而世事就是如此奇妙,刚好《黄金时代》杂志的编辑看到这篇文章,于是主动联系单位,给我做了一期专门的文章报道。

报道发表后,赞誉和表扬接踵而来,在欣喜之余,我也在思考和总结上稿的原因,与大家一起探讨分享!

首先,当时的环境因素影响很大,自从十九大后,习大大的中国梦、新时代理论和十九大会议精神在全国掀起学习的高潮。

可以看到的是,不论行政、事业、非公益单位还是国有、民营企业都在贯彻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号召。

我的文章—青年与先锋,内容就涉及到新时代的青年,探讨中国梦对青年的影响。所以内容上比较讨喜,符合当时的整体氛围。

事后,我也询问了杂志社的编辑,得到的回复是:刚好杂志社打算做几期基层青年的报道,看到我的文章后觉得很适合。

所以,无意间,文章又符合了杂志社的需求,这也是能够上稿的因素之一。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因素是文章水平。那段时间,写了很多关于新时代,行政类,党课的文章,在这方面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功。

内功修炼到家,拳头打出去自然虎虎生威,加上大背景和杂志社本身的因素,上稿就理所当然了!

02

其实,方法放到哪里都是有效的,从我的这次事件,可以跟大家来分享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想法。纯粹探讨交流,拒绝鸡汤,大道理和洗脑文!

经常看到很多写作的文章里都提到一点:就是作者一定要找到适合的领域,深耕不辍。

这一点我认为不完全正确,对新手作者和小白来说,先不要追求寻找写作领域,不要纠结写散文、故事、还是诗歌。

各方面都写,写得多了,有一定的基础和笔力,在写作的时候自然会发现自己擅长什么。

要写畏难的,不擅长的方面。例如,不会写景,不会讲故事。以我自己为例,我极不擅长写景,每次写东西,涉及到景物描写,我都头皮发麻。

但是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不能缺少优美的景物描写,所以我针对这一问题,刻意去多阅读朱自清、沈从文、龙应台这些散文大家的书,从中汲取养分,摘抄精彩的段落并仿写。越是畏惧,越要克服!

其次,先输入再输出,这一点已经说烂了,说的大家耳朵都起茧了,但是还是不能不提。

要弄清一个问题,输入不等于读书,看名著。很多人认为要写出好文章必须要苦读名家之作,其实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好素材,电影,歌曲,市井对话等等。

想成为一个好的作者,摄入面要广且杂,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层次才会更丰富,更具说服力。

这又引申出另一点,就是善于观察,作者不一定是善于观察的人,但善于观察的人一定能成为优秀作者。

写作,说白了就是讲人的故事,在这方面我做的也不好,所以最近特别注意这一点,时日久了,逐渐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和背后的故事,有了更多的素材来源!

然后是词汇量,知乎上有一个热门答案说到—哲学界有句话叫作:“语言创造世界。”我认为要当有这样一层注解: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由他所认知和掌握的语言词汇量决定。

所以,前期新手一定要注重词汇的积累,这一点大家都容易忽视,觉得学了这么多年语文,词汇够用了,其实不然。

譬如,你不认识洋槐,桂花,香樟,法桐,刺桐,榆钱,白杨,红柳,冷杉……那你的世界里就只有“树”;

你不曾认真研究过茫然,失落,伤感,挫败,忧悒,酸楚,悲怆,苦涩,痛楚,绝望,枯槁……,你有的就只是“不舒服”,“难过”;

你不曾细辨过绯红,鲜红,水红,猩红,血红,残红……面对它们,只能说:“啊,好红好红。”——词汇的匮乏,是一种精神匮乏,也是文笔不出彩的根源。

当一束光,一丝情愫,一幅画面投射到心上,等待聚焦成像开花结果时,大脑在词库里搜索不到最准确的表述,只能就近替补,找大词、偏词——出来的东西就干瘪、不生动,读者也得不到惊喜、共鸣。

我就属于词汇不够用,还是以写景为例。让我写树,提笔写不出几个字。让我描写情绪,永远都是悲伤,哀愁,高兴这类大众化用词。

不是说这些词不好,而是很多时候这个词语根本无法表达出你想要的意思,文章得不到升华,没有感染力。

所以,我现在非常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用笔和本子(手机软件也可以,比如印象笔记)时刻记录佳文杂话,收集好词妙词。

摘抄的时候,大开脑洞,举一反三,增加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且分门别类,定时整理,以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写到这里,不想说坚持和努力,这些老生常谈的话。更想与大家探讨简书上一直备受争议的问题—写作与日更。

先表明态度,新手作者不要纠结于日更,我在这件事上吃了大亏。去年我进入简书的时候,报名了日更挑战营,前期一直非常顺利,但是好景不长。

简书爆发了关于日更的撕逼大战,我们作为训练营成员也身不由己被卷入风波,正反双方,各执一词,你来我往,辩的不亦可乎。

我受此影响,非常纠结,也逐渐消磨了日更的激情。于是就退出了简书,直到上个月才重新回来。

所以,新人写作,不要过多纠结日更,想写就写。让写作成为自然。如果你每天都在焦虑日更,在绞尽脑汁憋字数。

那么还不如放下笔。静心休息,看看书,看看电影,听听歌,先给自己补充一些“营养”,再尝试去写。

以上,是上稿后和近期更文的感触,有很多想法,暂时先写这么多。有纰漏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期待与大家的交流!


你的小心心是对我努力的最大肯定,欢迎评论区交流!

期待大家都能写出让自己,也让读者满意的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第一次文章在省级媒体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tk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