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中考随着考试的结束告于段落,紧张的气氛得到了缓解,只剩下在家上网填志愿表,回校交付志愿表,再等最后的中考成绩发榜,中考就完整地结束了。
为了更好地填报考生志愿,学校特意召开了家长大会,详细解读填报细则,用时足足两个钟点。结果散会后,许多家长还是发懵,又回到教室,听班主任老师的又一轮讲解,这还不算完,在老师说可以散会了之后,家长们又围到讲桌旁就自己家的孩子情况询问老师,即使回家后班级微信群里的信息依然不断的刷新......只能说每个家长非常害怕给孩子的志愿填报错了,而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这种恐惧的心情被极度地放大了。
现实确实让人感到紧张,首先:
第一是孩子们自己估分。这里面不准确的因素太多了,有老师判分的标准,还有孩子们自己做题后留下的印象是否准确,这些部分稍有差池就会影响估分的准确性。我自己就把孩子的估分往下降了,孩子非常不高兴,“你一下给我降这么多,那可能吗?”我降低的分值是以他每次考完试后,他自己预估的分数与实际分数相对比所差分数的大概值确定的。当分数没出来时,只能拿过去的数值做对比。孩子自己也承认这样估分不准。班主任老师和家长们说:孩子们考后来学校估分时,光忙着写毕业留言册,在衣服上签名,估分情况 ......
第二是每个孩子的成绩等级-----上中下三个成绩等级,决定了报的志愿。家长怕报低了,影响孩子无法上个好的高中;又怕报高了,没被好高中录取上,而且也失去了分数所达到的高中学校的录取机会,这样更耽误孩子......我怎么觉得,家长无论怎么做,好像都会耽误孩子呢?
就是这种难以取舍的心理时刻纠缠着,延续着中考的紧张氛围。
其实,当孩子们完成中考的试卷之后,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每一个家庭都应该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一切的焦虑都是徒然。
其实,未来几天后的结果,在很早以前就决定了。
孩子诞生后,你和爱人选择自己带孩子,还是把孩子放到长辈身边由长辈带孩子?
在孩子的人生之初,你是用电视或手机游戏来陪伴孩子?还是每天为孩子读书,陪他做游戏?
孩子入学后,你是否夸奖过他的稚嫩的小手写下的歪七扭八的字符?还是疾言利色地批评一通,没有看到他委屈的泪水?
学校里开展的各种活动,你是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还是和他(她)说:这些活动没用,把心思都放到学习上?
.......
许许多多的瞬间,决定了现在的结果。
概括来讲,那就是: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你是否感受到他(她)在每个年龄段的不同的变化?你是否以真诚相伴?这些过往决定了当下。
以此类推:当下的每一刻,决定了未来。
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里如果有父母用心的陪伴,时间就会悄悄地在孩子的记忆里刻上温馨的印迹,那些数不清的平凡的瞬间在时间的魔法下变成闪光的回忆,这些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器,它帮助孩子到达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的中间站----对,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这些都是人生旅途的中间站。这些中间站不仅是一段旅途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程的起点。我们作父母的最应该做的是陪伴他一路前行。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