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1小时
阅读页码:第105页-第124页
第五章 纪律:寻找替代惩罚的有效手段
大纲结构
如何惩罚孩子
一、对惩罚的认识
二、孩子错了,要不要惩罚
三、明确两个界限,清晰应对策略
四、学会三招,让不惩罚比惩罚更有效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
【导入】随着家庭教育越来越被关注, 父母们更加重视亲子关系的和谐。在过去孩子做错了事,“巴掌教育”是家长们常常使用的惩罚方式,然而,现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孩子的家长越来越少,“唐僧说教式”的家长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这件事上显得犹豫不决,不敢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分惩罚的认识,孩子做错了要不要惩罚,明确两个界限、明晰应对策略以及学会三招让不惩罚比惩罚更有效四个部分,和大家聊聊惩罚孩子这件事儿。
一、对惩罚的认识
【互动+论点】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孩子是犯错误了,我们怎么惩罚孩子呢?哈哈,我看见了大家的回复,“打一顿”、“训一顿”、“减少看电视的时间”“不让玩游戏”,这些都是我们日常针对孩子的错误采取的手段,那我把大家的回复归纳一下,惩罚就是针对孩子的错误,通过体罚、责备、限制“福利”,让孩子认识错误,从而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然而,通过惩罚真的能纠正错误么?
【举例】让我们来看这么一个例子 。壮壮的要求没有得到爸爸的允许,他气恼地摔坏了拿在手里的玩具。爸爸愤怒地训斥了两句,打了一巴掌,然后罚壮壮面壁悔过半小时。然而在面壁的过程中,壮壮除了憎恨自己摔坏了玩具,还开始琢磨,下次我得让爸爸知道不答应我的要求会带来什么让爸爸后悔的结果,甚至开始幻想爸爸痛哭流涕的画面,觉得这一定很有趣。
【结论】惩罚的结果往往是得到了一个被进一步激怒的孩子,这个孩子会憎恨自己,憎恨父母,他们希望公平,于是撤退到一个充满报复的幻想世界中。这些心理活动没有被父母认识到,惩罚所具有的破坏性反而占据了纠正错误的领地,让惩罚失去了原本家长希望达到的目的,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埋下了报复的种子。
二、孩子错了,要不要惩罚
【论证】如果是这样,孩子犯了错,我们就不该惩罚,那不就是纵容孩子嘛,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实际上在该不该惩罚孩子这件事儿上,大部分家长在“该罚”这个观点上是比较一致的,只是惩罚的方式众说纷纭,有的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才子”,有的说“耐心教育胜棍棒”。然而,也有一部分家长却显得犹豫不决,罚吧,怕伤害孩子,怕孩子的童年不快乐,怕孩子怨恨家长,不罚吧,又对孩子的错误无可奈何,无计可施,要多纠结有多纠结,这样的家长现在越来越多了。
其实啊,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个问题,而去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不就是想让孩子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帮助小树苗儿茁壮成长嘛。那既然是这样,可不可以有另外的方法也能达到这个目的呢?
【结论】过去,没有人告诉我们在不惩罚孩子的前提下,我们也能处理令人棘手的问题。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回答大家,还真有其他的法子。那就是不惩罚胜过惩罚,这个不惩罚的方法就是有技巧的沟通。
三、明确两个界限,清晰应对策略
(一)需要明确的行为界限
【论点】有技巧的沟通,基于两个界限,一个是孩子的行为界限,一个是父母的态度界限,明确了界限,才能清楚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论证】首先,我们看什么是孩子的行为界限,也就是说,孩子的哪些行为是可以容忍的,哪些是不能容忍的。孩子对可容忍与不可容忍行为,在认知上的混乱,来源于父母不清晰的界限及失误的策略。这个界限主要有这么三条:
1.我们希望并且认可的行为。比如:孩子宁可绕远路也要走斑马线。我们不但不能批评孩子,还要表扬和鼓励孩子做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这需要父母首先要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对这种行为父母采取的策略是鼓励。
2.不认可但由于某些特别的原因可以容忍的行为。这类行为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初学者容许的失误。比如,孩子第一次学会用水彩画画,结果弄得衣服上到处是颜料,一件没穿几天的白T恤就这样毁掉了。这种行为需要家长给予宽容,因为我们可以预期孩子将来能够改进。第二种是困难时刻容许的失误。比如,爸爸刚刚再婚,孩子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总是闹出点事儿来,挑战新的妈妈。家长这时候要明确这是因为特殊的原因,暂时可以容许,但希望孩子能够改进。这种困难时刻包括事故、疾病、搬家、和朋友分离、死亡等等,针对这种行为,父母采取的策略是允许。
3.不能容忍,必须制止的行为。这类行为主要包括违法乱纪、危害生命健康等等。对这类行为,父母采取的策略是禁止。
【互动+练习】壮壮的好朋友生病了,他拿幼儿园里好朋友最爱玩的玩具(不能容忍,禁止),去看望好朋友(允许,鼓励)。大家看,壮壮行为界限怎么划分呢,我们的策略是什么?
所以啊,孩子的行为很可能混合了多种情形,我们要划清界限,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否则可能因为壮壮拿东西的严厉禁止而忽略了孩子美好的愿望。
(二)需要明确的态度界限
明确了行为界限,我们再来看看父母的态度界限,这个界限主要是指父母的宽容和纵容两个态度的界限。
1.宽容。宽容是接受孩子孩子气的一种态度。比如孩子玩耍时要保持衣服整洁干净比较困难,我们宽容的是孩子爱玩耍的天性。宽容还包括接受想象的和象征性的行为。我们不允许孩子破坏性的行为,但允许孩子用象征性的方法发泄情绪,比如:画“卑鄙”的画儿,写刻薄的诗或者写神秘的谋杀故事等等。父母对此采取的策略是允许情绪的表达。
2.纵容。纵容就是允许孩子的不良行为,比如:说脏话,如果父母严肃禁止,孩子会以不说脏话作为筹码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条件。比如:好吧,我今天一天不说这个词儿了,你们也不许进我的房间打扰我。父母对此采取的策略应当是严厉禁止,毫不含糊。
【结论】大家觉得,是不是明确了界限,才让我们有了清晰地应对策略呢?否则,可能发生该允许的被限制了,不该允许的被马马虎虎地执行着,这对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
四、学会三招,让不惩罚比惩罚更有效
接下来,我将介绍三招沟通技巧,专门对付孩子犯错儿这件事儿。
(一)招式一:允许情绪,限制行为
【论点】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犯的错儿,但是不知道这里面其实包括了两件事儿,一是情绪,二是行为。不同的部分要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情绪应当得到理解,而行为应当被限制和纠正。
【举例】比如开头那个例子:壮壮的要求没有得到爸爸的允许,他气恼地摔坏了拿在手里的玩具。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孩子气急败坏地摔坏了玩具,而忽略了孩子气急败坏的情绪。如果我们对这个气急败坏的愤怒情绪给予理解,说,“我知道我没有答应你,让你很生气,但是摔玩具就不应该了,这不是一个好孩子的行为,对此,我也很生气”。壮壮感受到了爸爸的尊重和理解,一定会很清楚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他自会在心里去给自己定一个规矩。
【结论】壮壮的爸爸通过关注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明确指出了孩子的错误行为,让孩子和家长彼此都得到了尊重,这样的训诫是不是比惩罚更有效呢?
(二)招式二:有技巧的限制
刚才我们说到限制行为,那如何限制呢?这就是招式二------有技巧的限制。这里面大有学问,我们分别从有权威地表达限制、找到可替代的行为、理清自己的态度、分类表达限制的方法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具体的技巧。
1.有权威的表达限制。有权威的标的限制不是简单地说不、不可以。而是要承认孩子行为中隐藏的愿望,积极进行反馈,这样说不、不可以才不会招致怨恨。
【举例】比如,孩子说不想去学校。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位妈妈的处理方式。
A妈:不行,你必须去学校,每个学生都要按时上学,这是规定。
B妈:你多么希望今天不去上学,你希望今天是星期六而不是星期一,这样你又可以玩两天了,我明白的。但是今天是星期一,没办法啊,你早餐想吃什么?
如果您是孩子,是不是更喜欢第二个妈妈的方式呢?
貌似权威的说不、不行,根本没有被孩子认可和接受,这样的权威实际上毫无用处。而当我们挖掘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愿望并表达出来,孩子才会接纳那个不允许的限制,这才是真正有权威的限制。
2.找到可替代的行为。孩子生气时会扔东西发泄不满,我们可以找到可以允许的行为替代不允许的行为,承认孩子的情绪。
【举例】比如,孩子气得把盘子扔在地上,盘子碎了。我们很生气,但是看到孩子愤怒的情绪也需要发泄,可以告诉他,我们对此感到很生气,发脾气扔东西不对,如果实在想扔,扔枕头也行。甚至可以说,盘子不是用来扔的,枕头可以用来扔。
所以,允许孩子发泄情绪,但是不要造成破坏,找到替代行为,是可行的办法。
3.理清自己的态度。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往往情绪激动,但要意识到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就停下来,什么也不说,先思考,直到搞清了孩子行为及我们态度的界限,理清了应对策略再下手也不晚。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想要收回是非常困难的。
4.分类表达限制的方法。对于限制孩子的行为,我们要区分无危害的行为和有危害的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表达限制的方法。
(1)对无危害的行为,我们先要允许孩子的情绪或愿望,再明确行为的限制,这样孩子更容易采取合作的态度。
【举例】比如,对孩子想在周二晚上看电影的无理取闹而无危害的行为。我们采取的方式是:“你希望今晚看电影”(承认愿望);“但我们的规矩是周末才能看电影”(明确限制);“你可以周五晚上去看”(实现愿望的途径)。
(2)对有危害的行为,我们首先要立即全面制止行为,然后再允许孩子情绪的表达。
【举例】比如,亮亮不喜欢妹妹老是跟着自己,就用开水杯中的水去泼妹妹。妈妈要立即制止,言辞激烈,防止妹妹受伤。然后可以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妹妹跟着你,但是你这样做会伤害妹妹。
(三)招式三:限制身体活动,不如释放能量。
【论点】分享了有技巧的限制后,我们针对小孩子喜欢跑跑跳跳引发危险的行为给出释放能量的招式,这就是第三招,限制身体活动,不如释放能量。
【论证】小孩子跑跑跳跳,难免会弄伤自己,也可能使其他人陷入危险的境地,比如亮亮总喜欢在户外疯跑,不是摔伤了自己,就是碰翻了别人的东西,好几次差点撞上骑自行车的人。实际上,小孩子精力旺盛,跑跑跳跳就是他的天性,如果我们因为危险而限制孩子活动,那将会得到一个反抗的或者安静而无趣的孩子。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专门带孩子去公园,让孩子尽情地跑跑跳跳,在公园释放了能量,在其他地方就自然会安静下来。
【结论】所以,与其限制身体活动,不如找到适合的运动场所,让孩子尽情释放能量吧。
【总结】好,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讨论了如何惩罚孩子。我们了解了惩罚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怨恨和报复,并不能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对孩子犯错要不要惩罚,提出了替代惩罚的办法,这就是有技巧的沟通。同时,我们还明确了孩子的行为、家长的态度界限及相应的策略,并且分享了三招,让不惩罚比惩罚更有效的方法。那孩子犯错,我们该怎么办?相信大家有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思考。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