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强烈刺激下,中国经济迎来了让世界为之震惊的腾飞。在这个时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社会上却形成了一种以金钱来衡量人的身价的价值观,这几十年来教师的地位在世人的眼里从此一落千丈,因为教师的收入并不高。
在这种大环境下,部分教师在收入不高且地位不高的影响下,出现了职业倦怠。自古以来,教师的收入都不是很高,但地位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却很好,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并不多。但是现在,情况却不同于以前,职业倦怠却相当普遍,必须要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涨工资的问题,而是提高教师地位的问题,需要在社会上对人们进行价值观的重新引领。
另外,社会上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教育的本质相差甚远,这对矛盾日益尖锐化,甚至部分教师也对教育的理解也不够深刻,日益世俗化。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衡量好学校好教育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哪所学校的分数高,就是好学校,哪位教师教的成绩高,就是好教师。在当下,大部分人眼里教育质量的好坏,就是分数的高低,除此以外,普通的老百姓好像再也没有不同的看法。然而,我们不能以分数的高低做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不仅仅是包括智育,它还包括德育、体育和美育,因此,教育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提高学生分数的过程,如果这样理解那确实是太片面了。教育是一个孩子在各各方面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不断考试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和精神充实的公民,培养能收获幸福的个人”。
这就出现了社会对教育的理解与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不同这对矛盾,而且社会的影响力却大于教师的影响力,再加上教育部门评价教育质量的模式却更偏向于社会对教育的理解,每年学校之间的评比,总是成绩高的学校毫无悬念的成为教育质量高的代名词。这样一来,那些具有教育家潜质的教师们逐渐沦落为普通的教书匠,学校里没有谈论教育的学术氛围,就会缺乏成就感。每天只是将那些陈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挑战性,教育就会苦燥无味。人一旦失去对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精神,就会失去斗志,你的职业倦怠就会随之而来。将教育简单化,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金钱至上观值观的深入人心,社会上各行各业为了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各行各业的评优选贤统统与经济挂钩。教育也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这一浪潮当中,拉开教师之间的工资差距,教师们为了经济利益争先恐后的拼命。在这种拼命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被金钱奴役化,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弃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将大量时间花在了提高成绩上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生们就成教师们发财的工具,教师们毫不关心学生们的全面成长。有的教师为了能够涨工资,弄来各种各样荣誉证书,这些证书大部分只与教师自身有关,而与学生无关。作为教师你的荣誉证书与学生无关,这在外人看来其实是一个笑话。既使与学生有关,对学生的成长也毫无意义,起不到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越努力,其离教育的本身越来越远,学校教育越来越不像教育,而更像是一个教师们的逐利场。
分数和荣誉证书就成为教师们涨工资的救命稻草,教育只顾分数,其他一律不管,这叫什么教育。而那些真正懂教育的人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分数不是那么地高,长此以往,对自己失去信心,出现了职业倦怠。那些通过拼命努力终于涨工资的人,他们的成就就是工资高,每天话题的就是谁的工资高。作为教师,你的工资高,成为教师的成就,这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在同事们中间自毫一把,到外面恐怕就失去自毫感了吧!自己工资涨了,一下子失去了精神动力,周围也没有人谈论教育的问题,感觉毫无事事,职业倦怠也会随之而来。
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关键是要营造校园的学术氛围,让每个教师感觉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拉开教师间的工资,到头来伤害的是学生,是教育,对教育的发展毫无意义。这是我参加青椒计划以来的又一看法,请各位多多指正。
网友评论
关于您对教师的职业怠惰问题上的讨论,我无法做到完全同意,因为解决问题需要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寻找方法,用科学的理性的方法解决感性的问题。这并不容易,也不是一篇文章可以阐述的。
首先,教师的产出就是一个问题。选择当教师的绝大部分人不是因为喜欢学术研究或者以教书育人为出发点而当教师的。教师中有很多人是为了逃避竞争压力或者贪图政府福利而存在的,其本身就不是人格健全的。
其次,人都有欲望心理。在诱惑面前,大部分人更倾向于欲望。欲望有很多:懒惰、贪心、暴饮暴食、色情……这个题材太大,没有讨论的必要。
学术的本身目的就是更高层次的学术,这需要人有一种钻研精神,这也只是少数人才有的。这样教师这种职业也就是平凡职业中的一种,他也只是部分人们赖以生存的方式而已。
教书育人,有幸的不是擅长教书,可怕的是不会育人。
是小子唐突了,圣人与死囚之间也尚存百分之五十的共同点。
矛盾就是一个过于锋芒,一个过于沉钝而存在的,无关对错。
有幸遇到先生,受教了 🙏
做为教育行业,是无法改变社会的,所以,教育只能改变自己,让我们学生教师尽量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育人,这是教师和学生的本职工作,我们必须坚守。所以,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问题也就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作为一位小小的教育工作者,个人的能量是微不足道的,即使把根源探究出来又如何呢?
关于教师的产出问题,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每一位刚毕业的师范类学生,虽然他们的高考分数并不是那么高,但哪一位不是怀揣梦想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的他们,不可能就是逃避竞争压力或贪图政府福利而来的,因为他们是青年人,没有那么多的势利,他们拥有的只有奋发向上的朝气。不光是教育,我想各行各业的刚入职的青年人,都应该是这样的。只是到了后来,由于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梦想一旦破灭,也会被卷入世俗的潮流中听之任之。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实现不了自己的教育梦,而选择了更有挑战性和更有压力的工作,停职下海,因为他们没有成就感,这难道是“教师中很多人是为了逃避竞争或者贫图政府福利而存在的,其本身就不是人格健全的”吗?所以,教师的产出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工作环境和社会影响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师的产出无关,只与教师后来的工作环境有关。
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教师赖以生存的谋生方式,教师要靠这份工作谋生,我认同这一观点。我还非常赞同你的那句话“教书育人,有幸的不是擅长教书,可怕的是不会育人”这句话。
谢谢你对我的批评指正,让我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以上观点如有不妥,还望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