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念:
我们为潜念付出的代价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青年去一栋豪宅参加聚会,他和一个姑娘偷偷来到夜幕下的花园,这名青年隐隐约约看到院子里有一个很大的游泳池。他喜出望外,立即脱掉衣裤,一边学着泰山的叫声,一边捶打自己的前胸,接着便跑向跳板,一跃而下。可是,没有人听到水花溅起的声音,而只有重重的撞击声,因为游泳池并没有水。这个青年就这折断了脖子,断送了性命。
当然,潜念造成的后果并不总像这名青年一样断送性命那么恶劣。
我有早上起床洗澡的习惯,因为早上洗澡之后非常舒服,精神很足,上班状态会很好。但是有好几次洗完澡以后,我不由自主地爬上了床。显然我把这一程序和临睡前的清洗程序搞混了,而我潜念地完成了自己更为熟悉的那个程序。当我坐进被窝,我才意识到,不对啊。我要去上班。
这就是潜念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1:狭隘的自我形象。
2:无心的冷酷
3:控制力的丧失
4:未发挥的潜能
我们来分别看一下这4个方面的影响
1:狭隘的自我形象
典型的案例就是前一段时间播放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狭隘的自我形象会让我们变得非常脆弱,会让我们处于危险之中。
当罗子君不再是全职太太的时候。还能胜任新角色吗?不知所措的那种无助给予罗子君巨大的痛苦。
(当然,电视剧中经过一番曲折,还是重新找到角色定位。)
(企业也会受到潜念的影响,有兴趣的可以读一下本书。或者我后面在进行分享)
(1)对于结果的过分关注也会让我们的自我形象变得狭隘。
我们之所以会羡慕其他人的财产、成就或优势常常是因为我们进行了错误的比较。
我们只看到别人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获得这些结果的过程。
比如,在你和我谈话的过程中,我说了一个你听不懂的心理学名词,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不自在,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这就是你潜念的看到了结果)
但是当你发现我手边放着一本摊开的心理学书籍的时候,那么你可能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黄海龙因为花时间看书了,所以才知道这个名词。这些你也做得到。
关注过程以及那些帮助我们获得专业技能的步骤能够防止我们轻视自己。
(2)基于过去经验的自我形象也会束缚我们的手脚。
(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家可以搜索:尼克 没有四肢的励志大师)
即便是那些自信满满的人也可能潜念地受到特定身份标签的不利影响。
比如:一个女性商业精英,生完孩子以后就会失去自信。觉得自己一孕傻三年。
2:无心的冷酷
潜念不仅会对我们自己造成伤害,而且也会伤害他人。
(电醒人生,一个实验。大家可以搜索。)
或者我们小时候,骗家长的钱买东西出。就会有这样的想法,反正都骗1块钱了。那就在骗2块钱。
给家长和自己都带来不小的伤害。家长发现以后会打孩子,孩子可能会更孤僻叛逆。
如果我们只是机械地延续以前的决定,而不是每次都重新审视,那么就有可能做出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情来。(比如犯罪,既然抢了钱,不如抢更多。)
(3)失去控制力
潜念会让我们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进而限制我们的控制力。
比如双十一,甩卖,大甩卖,我们总是会被吸引。
想看看有什么能买的。
就算商人不下手,我们自己也常常作茧自缚。
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倾向于将所有麻烦归咎于某一种原因。这种倾向将大大减少可供我们选择的解决方案。
据研究:将失败的婚姻归咎于前夫的女士更加难以自拔,而认为婚姻问题有许多原因,不只是前夫的问题。这样女士更容易从困境中走出来。(可以理解为长期思想包裹放不下,什么事情,都可以选择放下,才能解脱出来。)
划重点:习得性无助。
这是本章节引用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有一个实验:老鼠身处冰水中,可以游40-60分钟。但是当研究人员先按住它们,直至停止挣扎,然后再将它们放入冰水,奇怪的事情就会发生了。老鼠们丝毫没有求生的企图,而是一动不动直接被淹死)
放到人类的身上,意思就是:当我们习惯了失败。很多人就会选择放弃继续努力。
(所以在孩子身上,我们应该鼓励,赞美其成功的过程。让孩子可以学会不停地努力寻求成功人士的方法。)
(4)未发挥的潜能
全球的很多智者,有一个相识的观点,认为人的潜能只发挥了很小一部分。
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爱的眷顾(亲情,爱情)。上帝的召唤、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发现体内沉睡的能量是多么大。
通过上面的学习了解。我们已经看到,潜念能够削弱我们的自我形象,让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变得狭隘,而它同样能够埋没我们的潜能。
划重点:一个新名词,本书后面经常提到-----不成熟的认知承诺
例子:
如果一个孩子听说老人都是动作僵硬、脾气暴躁的,那么这种印象就会留在他的头脑里。
而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兴趣对此深入研究,判断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当这个孩子长大后,他对老人的一切看法都将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即便出现能够证明这种观点错误的信息,他也会戴着有色眼睛去审视它们。进而无法颠覆原先那个根深蒂固的看法。
我自己家的例子。
我们家老人就觉得年龄大了没什么用,实际上在退休前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家老人在事业上还是很成功的。但是现在就是觉得在家无用,对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不愿出去玩。
这种观念就是早期形成的,觉得退休以后没有用处了。在想改变就很难。
书中有一个研究:
为了检验早期经历的这种影响,实验人员对比了两组老人。
一组老人在两岁前就和自己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另一组老人在13岁之后才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经过调研,第一组和祖父母首次相遇时,他们的爷爷奶奶更加年轻、更有活力。而且孩子们更容易觉得他们了不起。这就形成一种积极的印象。
所以第一组老人自己步入老年以后,也就更容易积极应对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