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03讲

理性的失效
理性其实并非我们想的那么有效,在情绪高涨的时候,它就被你人为的给关闭了。
什么?不信?
你可能会说:“我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有逻辑能力呀,理性哪里有被关闭呢?”
的确,我们即使在很生气的情况下,仍然有逻辑能力,只不过逻辑能力并非是理性的全部。冲动情绪下,你仍然会有逻辑能力,比如,你在生气的时候,可能一直在抱怨,在责怪他人,在用你强大的逻辑能力来指责他人什么什么不应该之类的。
你的思考是不理性的,是被情绪带着走的逻辑思考。
就像我们平时无论多么和善的一个人,在开车的时候,也会破口大骂。甚至还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司机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开的比我慢的菜B,另一种是开的比我快的傻*”。
为什么呢?罗胖以前也讲过,这是因为你在享受着一切,这是你自我满足的一个过程。你在享受的是什么呢?享受确定性带来的操纵感。世界上真的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能够带来更高的满足感了,你加多少油门车就跑多快,刹车踩多少就慢多少,方向盘转动多少就多少,丝毫不差。而别人超你车就感觉是在你睡觉的时候突然把你吵醒,你从满足的状态快速抽离会极度不爽,自然会有些小情绪的。
读懂情绪背后的逻辑,找到自我迭代的路径
情绪真的就是那么不好的吗?不是的。对于自己而言,情绪可以帮助你体验到更多不同的人生维度。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情绪,整天乐呵呵的,像什么?
没错,像个二愣子。
因为有情绪所以人生才精彩,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不是让你认命,而是让你知道,不管事态如何发展,我们始终最起码能够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情绪,自己对待这件事的态度。
他人的情绪对我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人如果对我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或者我的产品,让他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这时候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好?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满意,但这不是我们逃避去反省自己的借口。
就像吴军老师说的:“别人甩了我一巴掌,我首先会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哪里没有做好,就应该被甩这一巴掌。”正是这种几乎变态的坚持,才会让你反思出更多的东西。即使真的错在别人,我们仍然可以反思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把所有事情都惯性的推给别人,那自己又有什么锻炼成长的机会呢?
满足与延时满足
愉悦就是被满足,但效果很短,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所以要学会延时满足。
延时满足到底有什么用呢?是不是直接满足会更好点?延时满足的好处是,你需要付出代价。至少,你需要付出时间,因为延时嘛。直接满足我们的倾向,结果就要马上知道,需求就要马上满足。但,这会破坏你的一切。
游戏竞技结果马上就能够知道,你的需求越是快的被满足,你就越是欲求不满,这就是游戏上瘾的道理。它能短时间内带给你想要的一切,但事后,它会破坏你的一切。
就像我们在周末的时候打开游戏来玩儿,一玩儿就是一天,发掘天黑的时候已经晚了,事后你又会责怪自己,怎么把时间花到这么没意义的事情上面,但如果假期还有第二天,你基本上该玩还是玩。
游戏破坏了你的一切规划,你就算意识到自己不能深陷其中,但第二天却还是忍不住偷偷再次打开了它。什么?不信,我给你找来了咱们的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的日记.....

花钱让他人觉得不爽,得罪所有人其实很简单
就像我们策划一场活动,其实红包抽奖这一块是最得罪人的。对外宣传的时候,我是不赞成刻意说自己有红包抽奖的,因为可能吸引了一些专门为了“红包”而来的人,但如果是知识类的分享会,红包本来就不是目的所在呀。每个人都想要尽可能多的流量,这本没错,但吸引他人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产品本身,而不是烘托产品气氛的产物。当然,如果有这个烘托产品气氛的红包的话,还是建议雨露均沾。虽不为这个而来,但人总有对比的心理,谁也不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差,即使是完全运气的成分也是如此。抢了好多次红包,一个都没有抢到,谁也会有些失落吧?
他人与自己
落到别人的身上,和什么人呆在一起会让你感觉舒服?和谁呆在一起又会让你觉得厌倦呢?别人的“爽”是否造成了你的“不爽”?而你的“爽”又是否成为了别人的“不爽”呢?
就像是打牌的零和博弈,一方的满足总是建立在一方的痛苦之上的,而且痛苦比愉悦的感觉要强烈的多。
自己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愉悦是否是建立在对方的“不爽”上的,因为有时候,对方碍于关系和情谊,不会说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就比如朋友在你房间里抽烟一样,你虽然想要制止,但往往最后还是选择不说。为什么不说呢?因为情谊吗?可能是。但我想,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原因:是不是你“不敢说”呢?
你不是害怕损害情谊,而是害怕逾越社会的枷锁。
你可能会认为:“抽烟是朋友的自由,我去阻止,就是在妨碍别人的自由,让朋友按照我所想的去做。这是否不太道义?”
抽烟的自由我们真的没有办法阻止,但在我的主场,要抽烟就请麻烦出去抽。这是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如果在我房间里抽烟,那么他的“爽”就变成了我的“不爽”;如果不让他抽烟,那么他的“不爽”就变成了我的“爽”。所以,放开这个地方,去各自的角落“爽”去吧。
同一个点,有人痛苦,有人愉悦?原因在哪?
原因就在于被满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夜的钢琴曲5大家应该都听过吧?有人听了还真伤感了,可有人听了却不觉得伤感,还觉得很愉悦,这就是区别所在了。这首曲子勾起了你什么样的回忆就调动了你什么样的心情,勾起了你的不美好回忆,你对于以前或者是现状的不满足,自然你会觉得很悲伤;勾起了你愉快、恬静的回忆,满足了你的内心,自然也就感到愉悦。
什么能够让我不厌其烦的一直做下去呢?
文中所说,能够让我持续被满足的,就会一直不厌其烦的做下去。
游戏也是其中之一,文中结尾的两句话,我觉得特别的妙。
1、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
2、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游戏会不断的满足你,直到你成为它了的样子。你的人生将是虚拟的,你将被游戏所驯化,游戏成为了你的主人。
这能改吗?很难,因为游戏已经把你调教的“口味很重”了,一般的事情你都不会感兴趣的,就比如说写作,写完一篇文章的感觉可能还没比打一盘游戏来的酣畅淋漓。你会越来越饥渴,越来越需要更大的满足感,而这,只有不断更新的游戏可以带给你。为此,你将放弃你的一切去追逐着虚无缥缈的满足感,你已经停不下来了,因为现实世界中,没有什么再能够满足你的了。
其实,我们还是有方法的。找到自己了乐趣所在,不断强化这个兴趣,让自己没有时间去再接触以前的兴趣(打游戏)。对我来说,目前就是探索。不断发现新的东西,让我觉得很高兴,可以是新的知识,新的一个我发现的可能大多数普通人都不知道的原理。
本篇文章其实到这里就差不多结束了,但我想把我最近发现的一个原理讲出来,可能会过于晦涩难懂,从事计算机的应该能够知道吧?
我之前在给硬盘分区的时候,发现需要很多时间来移动数据文件。我需要分出30G的储存空间,但我的硬盘需要移动数据文件29G多,我再看了一下磁盘,发现我剩余的空间有36G。
照理来讲,不应该啊,明明后面有这个空间,为什么还要移动数据文件呢?
后来,我猜测可能是因为下图这样子的原因。

其中,绿色的背景条代表磁盘的空间,其他颜色的代表的是已经在磁盘中的数据文件。从图中可以看到,磁盘空余位置,也就是绿色背景条露出来的地方,在开头和结尾的前一段都有。
这就代表我前面所说的磁盘剩余空间36G,也就是说,你可以拷贝数据文件,无论是音乐还是电影之类的,都可以拷贝进去。但它不是从最后面写入数据的,因为最尾部已经有蓝色的数据文件存在了,所以是写入到前面绿色的空闲区域内。
那这个绿色空闲区域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不是在最后面,而是在前面一段呢?
我这里再举例,比如磁盘的空间是200G,橙色部分是120G的数据文件,然后你删除了前面最开始粘贴进去的10G数据文件,所以开头那个地方就空出来了。
同理,蓝色背景条在最后面,就表示磁盘曾经被写满过,只不过删除了前面写入的一些数据文件,所以,前面才会空出来。
空出来的地方可以再写入其他的数据文件,但末端的数据文件不会自动排上去。因为移动数据很费时间,尤其是如果咱们高频次的移动数据,后面蓝色那部分就会一直移动,自动排到前面的扇区里。这十分的费劲,所以电脑磁盘采用的应该是把数据文件写入后就存放在那个地方不动,即使你移动了文件夹,只要它还在这个分区(盘符)里,就只是改一个提取它的快捷方式而已,数据本身是没有变动储存位置(扇区)的。
不知道这么解释,各位能不能够理解?我想这个原理可能就在某本电脑书里,但我没看过,我用自己一个关于“分区内有足够空间,但分割分区需要移动大量数据文件”的问题,自己尝试给了一个貌似正确的答案,其实我也不知道正不正确,但我想,既然解释的通,多半不会是错的太离谱的吧?
你说,研究这种问题有什么意义可言?你发现了这个规律又能怎么样?
其实我想说,这就和你读书一样,书不会白读,总有一天,在一个恰当的时候,你会用得上它。就比如我前面发现的这个规律,在这篇文章上,不也用上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