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细节决定成败。最近在细节叙述上总是不够细化、深化。看看以下作业和老师点评就见分晓。
【作业】
据说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如果给我一个小时来解答一道生死攸关的问题。我会花五十五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五分钟是足够我回答这个问题。
林彪在辽沈战役中,凭著名三问: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他战斗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他战斗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他战斗高?
歼灭廖耀湘军团10万多人,活捉廖耀湘。
你看,确实像爱因斯坦说的搞清楚了问题,答案也就在其中了。
【老师点评】
结果:过
点评:这两则素材都非常新颖,尤其是林彪的例子,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听众最想知道的部分被你删减了。
林彪是如何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最终活捉廖耀湘的呢?因为原始素材里没有,所以你就没有继续去搜索资料,这样一来,最有价值的信息就这样溜走了,你错过了一次思维成长的机会。这恰恰是这次作业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了这个推理过程,这个故事极为精彩,而且能用一辈子。很多场合都可以使用。强化细节。
【细节补充】
一天深夜,辽沈战役前线指挥所,司令员林彪正在听值班参谋读一份战报。
战报说一支部队碰到了一个不大的遭遇战,歼敌部分、其余逃走。这份战报看上去与之前的并无明显异样,值班参谋就这样读着读着,林彪突然叫了一声“停!”接着问:“刚才念的在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你们听到了吗?”
每天像这样的战斗都有几十起,大家都认为是差不多一模一样的枯燥数字,没人接话。
林彪就接连问了三句: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大家还没有来得及思索,林彪就指着地图上的胡家窝棚说:“我猜想,不,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
随后,东北野战军根据林彪的判断,打掉了敌军指挥所,活捉敌军指挥官廖耀湘,歼灭廖耀湘军团10万多人。
林彪是怎样获得这些数据比值?又是如何做出精准判断的呢?
林彪从红军带兵时起,一直都有个习惯,身上有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每次战斗的缴获、歼敌数量。
在辽沈战役开始之后,他也要求各部每天报告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比如: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要分清军官和士兵;缴获的枪支多少?要统计出机枪、长枪、短枪;缴获和击毁的汽车多少?要分出大小和类别。同时每天他都要听参谋读出来。
林彪如此笃定,取决于他每晚必做的数据收集、对战报数据的分析。短枪、小车、军官占比意味着敌军指挥所的所在地,当这些数据出现细微差异,他敏锐感知,迅速捕捉,得到准确信息,做出精准判断。
【老师点评】
非常好。修改后的细节:短枪、小车和军官的比例和结论的联系就明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