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就听延边地区广场舞巨星——金老师暨我妈在抱怨:“哎呀,这首歌蒙语版那么好听,怎么汉语版差这么多!”
我凑过去:“什么歌啊?”
“喏,就是这首《岩缝里盛开的花》。” 是她们跳广场舞的一首背景歌曲。
“妈,你感觉差在哪儿?”我想听到更具体的描述。
“就是吧……没那么柔和了。”
这个事有点意思。我打开电脑,搜索音频,恰好一位叫来国庆的歌手录制了蒙语和汉语两种版本。插上耳机,我开始听蒙古语版本。
哇哦……刚了听几句,我就被带入旋律中了。我听不懂歌词,但真切地感受到了歌曲的悲伤苍凉之感。眼前仿佛看到一个失去恋人的小伙子,伫立在草原上,朝着远方深情呼唤,孤独等待。
听完一看歌词,讲述的就是昔日的恋人嫁作他人妇,小伙子内心的痛苦、追忆和思念。
接着,我开始听中文版。怎么说呢?我能理解金老师说的“没那么柔和”的意思了,感觉旋律是旋律,歌词是歌词,没有融到一起去,远未达到浑然一体。同样一位歌手的演唱,但是这个版本引发的情感共鸣,弱了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
我忽然想起,以前在某一篇采访中,看到朴树说过这样一句话:中文的颗粒感太重了。
完整的表述是这样的:
我太不爱写歌词了。作为旋律来说,我要说的音乐全在里面,说尽了,你给它加了歌词,第一有点做作,第二我就觉得破坏歌唱性。中文的颗粒感特别强,把旋律全给吃了。这代人听西方的歌长大,你写的东西全是那种律动,填上词之后,全给打掉了。——朴树
朴树觉得,中文会破坏旋律。

我们想一想汉语的语音特点。汉语的音节界限非常分明,平仄、声调、平翘舌,都是泾渭分明。播音员式的字正腔圆,是最标准的、最容易分辨的语音。但是,正由于本身太过突出,当它与音乐相遇的时候,就不容易水乳交融。
我想到了另一位歌手——周杰伦。
他的咬字不清一度遭人诟病,后来凭借出众的音乐才华和惊人的市场号召力,这又变成了他的个人特色。对于咬字不清这件事,周杰伦本人是这样解释的:

他干脆把唱变成一件乐器。不考虑平仄,尾音处理得像黑人那样,咬字模糊一些,真是颠覆性的做法。显然,他成功了。
附上歌曲音视频:
蒙语版 https://y.qq.com/portal/player.html
汉语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0NDA2OTA4.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