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王安石的“最高层”到苏轼的“此山中”

从王安石的“最高层”到苏轼的“此山中”

作者: 凝笳 | 来源:发表于2018-06-10 14:32 被阅读0次

                                ——陪娃晨读有感                                                                             

                                              文/凝笳

周末早上,陪孩子读宋诗。重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又一次联想到了苏轼的《题西林壁》。

之前,一直隐隐觉得这两首诗是有联系的,不曾细想。这次因为要启发孩子深入理解,故而特别将这两首作类比。在比较阅读的那一瞬间忽然领悟到:苏轼的《题西林壁》有点默默地应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的意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抒发了王安石作为一个推动改革的先驱者,身处比较高的政治地位的雄心壮志和不畏艰险地豪情,他的眼里都是高瞻的大局;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却是一个改革的慎行者,对改革及改革者用旁观者眼光进行的反思,也算是对当局者的善意而委婉的提醒。

并不完全是因为我偏爱苏轼其人,单从这两首诗歌来看,我也依然是更喜欢苏诗,因为他有更多的理性。苏轼并不否认“站得高,看得远”,但他从高处流放,即便当年站在高处的日子也并不只是俯视。横看、侧看,远近高低,各个角度,不乏平视、仰视地看待客观事物。

一个飞来峰,一个庐山。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与苏轼看待客观事物的区别。“自缘”、“只缘”,只是区区一字之差,放在这里却意趣迥然。“自缘”,有一种大义凛然地豪放和自负;“只缘”,却有一种莫可名状地无奈和叹息……

鸡鸣、日出,用“闻说”一词带出,让我还有点怀疑,王大人是否真的亲临过飞来峰上的千寻塔。就算登过,必定也没有在鸡鸣时分登过,也没有见过日升。既然去时,浮云遮住了望眼,那王大人又有否试图拨开浮云,或等浮云消散,好好地去看看飞来峰四周的景色呢?如果常年只是现在最高层,却不曾俯身四望,只徒然感叹浮云遮住了望眼,不亲力亲为,那改革失败似乎也是必然趋势……

所以,苏轼一定是看穿了王安石的这一点自负的。这首《题西林壁》写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前一年,《登飞来峰》后的三十四年,也并非巧合。从黄州至汝州,一定也是苏轼沉淀了好多年,一触而发的无奈吧!

从王安石的“最高层”到苏轼的“此山中”

相关文章

  • 从王安石的“最高层”到苏轼的“此山中”

    ——陪娃晨读有感 ...

  • 从不识,到不畏

    苏轼和王安石分别有两首诗,一是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是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不畏浮...

  • 江海浮云

    北宋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

  • 老祖宗为人处世最精髓的16个字

    站高 北宋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遮...

  • 最得体的待客礼仪:茶七饭八酒十分

    先说个苏轼被王安石怼的历史故事。 当年,王安石与苏轼因分属不同政治营垒,常遭王安石排挤,最后实在玩不过王安石,被贬...

  • 浅谈王安石变法

    读林语堂的苏轼传的时候,读到了王安石,因为喜欢苏轼,所以讨厌王安石;因为认知片面,所以固执地不去深究;但是,王安石...

  • 《苏东坡传》有感---侠之大者

    王安石罢相后不久,苏轼也得赦免。尽管苏轼与王安石在政见上有诸多不合之处,但到南京时,苏东坡依然去看望了赋闲在家的王...

  • 请到黄州看菊花

    苏轼和王安石是同时代的人。就文学影响而言,我们觉得苏轼更牛。可是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是宰相哦!苏轼不过是王安石门生...

  • 苏轼•王安石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觉得插画师肯定画错了,想象中的苏轼应该是标准的大帅哥,结果你看这瘦瘦长长的脸。 这是家长给我的留...

  • 开心一刻

    有一天苏轼和王安石聊天儿,王安石夸苏轼对佛比较有悟性。苏轼跟王安石讲了他以前做过的一个梦。梦里边儿,有一个瞎了一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王安石的“最高层”到苏轼的“此山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wfeftx.html